中部125经 调御地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栗鼠饲养处。那时,沙弥无碍住在森林小屋。那时,贾亚瑟那王子在经行、漫步时,走到沙弥无碍那里。他走到沙弥无碍那里,与沙弥无碍互相问候。问候完毕,他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贾亚瑟那王子对沙弥无碍说:
“我听说,阿耆跋蹉尊者,‘在此,比丘不放逸、勤奋、精进而住,可达到心一境性。’‘正是这样,王子,正是这样,王子。在此,比丘不放逸、勤奋、精进而住,可达到心一境性。’‘尊者阿耆跋蹉,请您为我宣说您所听闻、所学得的法。’‘王子,我无法为你宣说我所听闻、所学得的法。王子,如果我为你宣说我所听闻、所学得的法,而你不能理解我所说之义;那将是我的疲劳,那将是我的困扰。’‘尊者阿耆跋蹉,请您为我宣说您所听闻、所学得的法。或许我能理解尊者阿耆跋蹉所说之义。’‘王子,我将为你宣说我所听闻、所学得的法。如果你能理解我所说之义,那是好的;如果你不能理解我所说之义,你就保持原状,不要再向我追问。’‘尊者阿耆跋蹉,请您为我宣说您所听闻、所学得的法。如果我能理解尊者阿耆跋蹉所说之义,那是好的;如果我不能理解尊者阿耆跋蹉所说之义,我就保持原状,我将不再向尊者阿耆跋蹉追问。’”
于是,沙弥无碍为贾亚瑟那王子宣说了他所听闻、所学得的法。听他这样说,贾亚瑟那王子对沙弥无碍说:“阿耆跋蹉尊者,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事,比丘不放逸、勤奋、精进而住,能达到心一境性。”于是,贾亚瑟那王子向沙弥无碍宣称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事后,从座位站起离开了。
于是,贾亚瑟那王子离开不久,沙弥无碍就走到世尊那里。他走到世尊那里,顶礼世尊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沙弥无碍将他与贾亚瑟那王子之间所有的对话都禀告了世尊。
听他这样说,世尊对沙弥无碍说:“阿耆跋蹉,这怎么可能?王子贾亚瑟那,住在欲乐之中,享受欲乐,被欲寻所困扰,被欲热所折磨,热衷于追求欲乐,他怎能知、见、证得那应由出离才能知、由出离才能见、由出离才能证得、由出离才能体证的法呢?没有这种事。”
“阿耆跋蹉,譬如,有两头驯服良好的象、马、牛,又有两头未驯服的象、马、牛。你认为如何,阿耆跋蹉,那两头驯服良好的象、马、牛,它们难道不是因为驯服,而达到驯服的状态,到达驯服的地步吗?”“正是,世尊。”“那么,那两头未驯服的象、马、牛,它们难道会因为未驯服,而达到驯服的状态,到达驯服的地步,就像那两头驯服良好的象、马、牛一样吗?”“不会,世尊。”“同样地,阿耆跋蹉,王子贾亚瑟那,住在欲乐之中,享受欲乐,被欲寻所困扰,被欲热所折磨,热衷于追求欲乐,他怎能知、见、证得那应由出离才能知、由出离才能见、由出离才能证得、由出离才能体证的法呢?没有这种事。”
“阿耆跋蹉,譬如,离某村庄或城镇不远处有一座大山。于是,有两位朋友从那村庄或城镇出来,手牵手走向那座山。走到那里,一位朋友站在山脚下,另一位朋友登上山顶。于是,站在山脚下的朋友对站在山顶上的朋友说:‘朋友,你在山顶上看到了什么?’他会这样说:‘朋友,我在山顶上看到了美丽的园林,美丽的森林,美丽的土地,美丽的池塘。’
他会这样说:‘朋友,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事,你在山顶上能看到美丽的园林,美丽的森林,美丽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于是,站在山顶上的朋友从山顶下来,拉着他的朋友的手,把他带上山顶,让他稍作休息后,这样说:‘朋友,你在山顶上看到了什么?’他会这样说:‘朋友,我在山顶上看到了美丽的园林,美丽的森林,美丽的土地,美丽的池塘。’
他会这样说:‘朋友,你刚才还说——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朋友,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这种事,你在山顶上能看到美丽的园林,美丽的森林,美丽的土地,美丽的池塘。”而你现在却说——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朋友,我在山顶上看到了美丽的园林,美丽的森林,美丽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他会这样说:‘那是因为,朋友,我被这座大山遮蔽了,所以看不到。’”
“阿耆跋蹉,王子贾亚瑟那被更巨大的无明团所遮蔽、覆盖、笼罩、缠绕。所以,王子贾亚瑟那,住在欲乐之中,享受欲乐,被欲寻所困扰,被欲热所折磨,热衷于追求欲乐,他怎能知、见、证得那应由出离才能知、由出离才能见、由出离才能证得、由出离才能体证的法呢?没有这种事。阿耆跋蹉,如果这两则譬喻能让王子贾亚瑟那理解,他将不会对你感到惊讶,而他心生净信后,也会表现出净信的行为。”“世尊,王子贾亚瑟那怎能理解这两则从未听闻的、令人惊讶的譬喻,就像世尊您一样呢?”
“阿耆跋蹉,譬如,一位刹帝利灌顶国王召集一位驯象师说:‘来,驯象师,骑上国王的象,进入象林,观察野象,然后将它套在国王的象的脖子上。’‘是,陛下,’阿耆跋蹉,驯象师应允刹帝利灌顶国王后,骑上国王的象,进入象林,观察野象,然后将它套在国王的象的脖子上。于是,国王的象将它带到开阔的地方。阿耆跋蹉,至此,野象就已到了开阔之地。阿耆跋蹉,野象就是贪恋象林。于是,驯象师向刹帝利灌顶国王禀报:‘陛下,野象已经到开阔之地了。’于是,阿耆跋蹉,刹帝利灌顶国王召集一位驯象师说:‘来,驯象师,驯服这野象,为了驯服野象的野性,为了驯服野象的粗劣思虑,为了驯服野象的疲惫、倦怠、烦热,为了让它喜欢村庄附近,为了让它习惯于人类所喜爱的行为。’”
“‘是,陛下,’阿耆跋蹉,驯象师应允刹帝利灌顶国王后,在地上插入一根大桩,将野象的脖子套在桩上,为了驯服野象的野性,为了驯服野象的粗劣思虑,为了驯服野象的疲惫、倦怠、烦热,为了让它喜欢村庄附近,为了让它习惯于人类所喜爱的行为。于是,驯象师以柔和、悦耳、亲切、动人、文明、受大众喜爱、受大众欢迎的言语来对待它。阿耆跋蹉,当野象听到驯象师柔和、悦耳、亲切、动人、文明、受大众喜爱、受大众欢迎的言语时,它会倾听,集中注意力,并生起觉悟之心;于是,驯象师会进一步给它食物和水。”
“阿耆跋蹉,当野象接受驯象师的食物和水时,驯象师心中会想:‘现在这野象将会活下来了。’于是,驯象师会进一步训练它:‘拿起来,喂,放下,喂!’阿耆跋蹉,当野象在拿取和放下方面服从驯象师的命令和指导时,驯象师会进一步训练它:‘前进,喂,后退,喂!’阿耆跋蹉,当野象在前进和后退方面服从驯象师的命令和指导时,驯象师会进一步训练它:‘起来,喂,坐下,喂!’阿耆跋蹉,当野象在站起和坐下方面服从驯象师的命令和指导时,驯象师会进一步训练它一种名为‘不动’的训练,他会在它的鼻子上绑一块大木板,一个人手持刺棒坐在它的脖子上,四周站满了手持刺棒的人,驯象师手持长刺棒站在前面。当它接受不动训练时,它既不移动前脚,也不移动后脚,不移动身体前部,不移动身体后部,不移动头部,不移动耳朵,不移动牙齿,不移动尾巴,不移动鼻子。那野象就能忍受刀枪箭矢的攻击,忍受鼓钹螺贝号角丁丁当当的喧嚣声,所有弯曲的缺陷都已被剔除,它变得纯洁,配得上国王,受国王享用,被视为国王的财产。”
“同样地,阿耆跋蹉,在此,如来出世于世间,他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自己通过亲身证悟,宣说此世间,包括天界、魔罗界、梵天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天人大众。他宣说初善、中善、后善的法,具足意义和言辞,宣说圆满、清净的梵行。一位居士或居士子,或出生于其他种姓的人,听到这法。他听闻此法后,对如来生起净信。他具足这种净信后,如此思惟:‘居家生活是狭隘的,充满尘垢;出家生活是广阔的。居家而住,要过完全圆满、完全清净、如贝壳般擦亮的梵行生活,是不容易的。不如我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中出家,过无家生活。’”
“于是,过了一段时间,他或舍弃少量财产,或舍弃大量财产,或舍弃少量亲属,或舍弃大量亲属,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家中出家,过无家生活。阿耆跋蹉,至此,圣弟子就已到了开阔之地。阿耆跋蹉,天人就是贪恋五欲。于是,如来进一步教导他:‘来,比丘,你要持戒,以波罗提木叉律仪防护自己,行为举止端正,于微小的过失中见其可怖,受持并遵行学处。’”
“阿耆跋蹉,当圣弟子持戒,以波罗提木叉律仪防护自己,行为举止端正,于微小的过失中见其可怖,受持并遵行学处时,如来会进一步教导他:‘来,比丘,你要守护诸根,眼见色后不执取相……(如《算数者目犍连经》中所述,此处应广说。)’”
“他断除这五盖,内心杂染,智慧的削弱者,住于身随观身,热忱、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婪和忧愁。住于受随观受……心随观心……法随观法,热忱、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婪和忧愁。阿耆跋蹉,譬如,驯象师在地上插入一根大桩,将野象的脖子套在桩上,为了驯服野象的野性,为了驯服野象的粗劣思虑,为了驯服野象的疲惫、倦怠、烦热,为了让它喜欢村庄附近,为了让它习惯于人类所喜爱的行为;同样地,阿耆跋蹉,这四念住对于圣弟子来说,是系缚于心的,是为了驯服居家生活的习惯,为了驯服居家生活的粗劣思虑,为了驯服居家生活的疲惫、倦怠、烦热,为了证悟正道,为了亲证涅槃。”
“于是,如来进一步教导他:‘来,比丘,住于身随观身,不要思惟与欲乐相关的寻思。住于受……心……法随观法,不要思惟与欲乐相关的寻思。’”
“他由于寻思与伺察的平息,达到内在的平静,心意专注,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并安住于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他如此入定,清净、皎洁、无垢、无染、柔软、适用、稳固、不动的心,倾向于宿命智。他忆念种种宿命,即:一世、二世……如是具相具境地忆念种种宿命。”
“他如此入定,清净、皎洁、无垢、无染、柔软、适用、稳固、不动的心,倾向于众生生死智。他以清净超凡的天眼,见到众生逝去、投生,下劣、高贵,美貌、丑陋,善趣、恶趣……他知晓众生随业受报。”
“他如此入定,清净、皎洁、无垢、无染、柔软、适用、稳固、不动的心,倾向于漏尽智。他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导致苦灭之道’;如实知‘此是诸漏’,如实知‘此是诸漏之集’,如实知‘此是诸漏之灭’,如实知‘此是导致诸漏灭之道’。当他如此知、如此见时,他的心从欲漏中解脱,从有漏中解脱,从无明漏中解脱。解脱时,他生起‘已解脱’的智慧。他知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生。’”
“这位比丘能忍受寒冷、炎热、饥饿、口渴、蚊虫、风、日晒、爬虫的接触,能忍受恶语、恶劣言辞,能忍受身体上生起的苦、剧烈、猛烈、刺骨、不悦、不可意、夺命的感受,他已完全去除贪、嗔、痴的缺陷,已得到彻底的清净,他值得供养,值得款待,值得布施,值得合掌,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阿耆跋蹉,即使年迈的国王之象未受驯服而死去,它仍被称为‘未受驯服而死的年迈国王之象’;阿耆跋蹉,即使中年的国王之象……阿耆跋蹉,即使年幼的国王之象未受驯服而死去,它仍被称为‘未受驯服而死的年幼国王之象’;同样地,阿耆跋蹉,即使年老的比丘未断除烦恼而死去,他仍被称为‘未受驯服而死的年老比丘’;阿耆跋蹉,即使中年的比丘……阿耆跋蹉,即使年轻的比丘未断除烦恼而死去,他仍被称为‘未受驯服而死的年轻比丘’。”
“阿耆跋蹉,即使年迈的国王之象受驯服而死去,它仍被称为‘受驯服而死的年迈国王之象’;阿耆跋蹉,即使中年的国王之象……阿耆跋蹉,即使年幼的国王之象受驯服而死去,它仍被称为‘受驯服而死的年幼国王之象’;同样地,阿耆跋蹉,即使年老的比丘已断除烦恼而死去,他仍被称为‘受驯服而死的年老比丘’;阿耆跋蹉,即使中年的比丘……阿耆跋蹉,即使年轻的比丘已断除烦恼而死去,他仍被称为‘受驯服而死的年轻比丘’。”
世尊如是说。沙弥无碍心生欢喜,随喜世尊所说。
调御地经第五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