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5经 无垢经

 中部5经:无垢经

我曾听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尊者舍利弗对众比丘说:“诸贤友,比丘们!”比丘们应诺尊者舍利弗说:“贤友!”尊者舍利弗于是说:

“诸贤友,世上有四种人存在。哪四种呢?诸贤友,此处有一类人,自身有垢,却不如实知‘我内在有垢’。诸贤友,此处另有一类人,自身有垢,却如实知‘我内在有垢’。诸贤友,此处有一类人,自身无垢,却不如实知‘我内在无垢’。诸贤友,此处另有一类人,自身无垢,却如实知‘我内在无垢’。

“诸贤友,在这两种有垢的人中,那自身有垢却不如实知‘我内在有垢’的人,被称为劣等者。诸贤友,在这两种有垢的人中,那自身有垢却如实知‘我内在有垢’的人,被称为优秀者。诸贤友,在这两种无垢的人中,那自身无垢却不如实知‘我内在无垢’的人,被称为劣等者。诸贤友,在这两种无垢的人中,那自身无垢却如实知‘我内在无垢’的人,被称为优秀者。”

尊者舍利弗说完此话,尊者大目犍连对尊者舍利弗说:

“贤友舍利弗,是何因何缘,使得这两种有垢的人中,一人被称为劣等者,一人被称为优秀者?贤友舍利弗,是何因何缘,使得这两种无垢的人中,一人被称为劣等者,一人被称为优秀者?”

“诸贤友,那自身有垢却不如实知‘我内在有垢’的人,可以预期他不会生起欲求,不会努力,不会精进以去除那个垢;他将带着贪欲、瞋恚、愚痴,有垢,心染污而命终。

“贤友,譬如,有一只铜钵,从店铺或铁匠家买来,被尘垢污秽所覆盖。它的主人不使用它,也不清洗它,却把它扔在灰尘的路上。这样,贤友,那只铜钵过一段时间会变得更加污秽,布满尘垢。”

“正是如此,贤友。”

“同样地,贤友,那自身有垢却不如实知‘我内在有垢’的人,可以预期他不会生起欲求,不会努力,不会精进以去除那个垢;他将带着贪欲、瞋恚、愚痴,有垢,心染污而命终。

“诸贤友,那自身有垢却如实知‘我内在有垢’的人,可以预期他会生起欲求,会努力,会精进以去除那个垢;他将无贪、无瞋、无痴,无垢,心不染污而命终。

“贤友,譬如,有一只铜钵,从店铺或铁匠家买来,被尘垢污秽所覆盖。它的主人使用它,也清洗它,并且不把它扔在灰尘的路上。这样,贤友,那只铜钵过一段时间会变得更加洁净,更加光亮。”

“正是如此,贤友。”

“同样地,贤友,那自身有垢却如实知‘我内在有垢’的人,可以预期他会生起欲求,会努力,会精进以去除那个垢;他将无贪、无瞋、无痴,无垢,心不染污而命终。

“诸贤友,那自身无垢却不如实知‘我内在无垢’的人,可以预期他会作意于美相,由于作意于美相,贪欲会染污他的心;他将带着贪欲、瞋恚、愚痴,有垢,心染污而命终。

“贤友,譬如,有一只铜钵,从店铺或铁匠家买来,洁净光亮。它的主人不使用它,也不清洗它,却把它扔在灰尘的路上。这样,贤友,那只铜钵过一段时间会变得更加污秽,布满尘垢。”

“正是如此,贤友。”

“同样地,贤友,那自身无垢却不如实知‘我内在无垢’的人,可以预期他会作意于美相,由于作意于美相,贪欲会染污他的心;他将带着贪欲、瞋恚、愚痴,有垢,心染污而命终。

“诸贤友,那自身无垢却如实知‘我内在无垢’的人,可以预期他不会作意于美相,由于不作意于美相,贪欲不会染污他的心;他将无贪、无瞋、无痴,无垢,心不染污而命终。

“贤友,譬如,有一只铜钵,从店铺或铁匠家买来,洁净光亮。它的主人使用它,也清洗它,并且不把它扔在灰尘的路上。这样,贤友,那只铜钵过一段时间会变得更加洁净,更加光亮。”

“正是如此,贤友。”

“同样地,贤友,那自身无垢却如实知‘我内在无垢’的人,可以预期他不会作意于美相,由于不作意于美相,贪欲不会染污他的心;他将无贪、无瞋、无痴,无垢,心不染污而命终。

“贤友目犍连,这便是使得这两种有垢的人中,一人被称为劣等者,一人被称为优秀者的原因和条件。贤友目犍连,这便是使得这两种无垢的人中,一人被称为劣等者,一人被称为优秀者的原因和条件。”

“贤友,人们说‘垢,垢’。贤友,这‘垢’是指什么呢?”

“贤友,这‘垢’是恶不善之欲念的代名词。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我犯了戒,但愿比丘们不知道我犯了戒。’贤友,此处可能发生比丘们知道他犯了戒。当他想‘比丘们知道我犯了戒’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我犯了戒,但愿比丘们秘密地训诫我,不要在僧团中训诫我。’贤友,此处可能发生比丘们在僧团中训诫他,而不是秘密地。当他想‘比丘们在僧团中训诫我,而不是秘密地’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我犯了戒,但愿有资格的人训诫我,而不是没有资格的人。’贤友,此处可能发生没有资格的人训诫他,而不是有资格的人。当他想‘没有资格的人训诫我,而不是有资格的人’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世尊向我反复提问后,才对比丘们说法,不要世尊向其他比丘反复提问后,才对比丘们说法。’贤友,此处可能发生世尊向其他比丘反复提问后,才对比丘们说法,而不是向他反复提问后才说法。当他想‘世尊向其他比丘反复提问后才对比丘们说法,而不是向我反复提问后才说法’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比丘们围绕着我进入村庄乞食,不要围绕着其他比丘进入村庄乞食。’贤友,此处可能发生比丘们围绕着其他比丘进入村庄乞食,而不是围绕着他。当他想‘比丘们围绕着其他比丘进入村庄乞食,而不是围绕着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在斋食会上,我得到上等座位、上等水、上等食物,不要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座位、上等水、上等食物。’贤友,此处可能发生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座位、上等水、上等食物,而不是他。当他想‘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座位、上等水、上等食物,而不是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在斋食会上,只有我用餐完毕后作随喜功德,不要其他比丘用餐完毕后作随喜功德。’贤友,此处可能发生其他比丘用餐完毕后作随喜功德,而不是他。当他想‘其他比丘用餐完毕后作随喜功德,而不是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只有我为在园林中的比丘们说法,不要其他比丘为在园林中的比丘们说法。’贤友,此处可能发生其他比丘为在园林中的比丘们说法,而不是他。当他想‘其他比丘为在园林中的比丘们说法,而不是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只有我为在园林中的比丘尼们说法……为优婆塞们说法……为优婆夷们说法,不要其他比丘为在园林中的优婆夷们说法。’贤友,此处可能发生其他比丘为在园林中的优婆夷们说法,而不是他。当他想‘其他比丘为在园林中的优婆夷们说法,而不是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比丘们尊敬我、尊重我、敬重我、供养我,不要比丘们尊敬其他比丘、尊重其他比丘、敬重其他比丘、供养其他比丘。’贤友,此处可能发生比丘们尊敬其他比丘、尊重其他比丘、敬重其他比丘、供养其他比丘,而不是他。当他想‘比丘们尊敬其他比丘、尊重其他比丘、敬重其他比丘、供养其他比丘,而不是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比丘尼们……优婆塞们……优婆夷们尊敬我、尊重我、敬重我、供养我,不要优婆夷们尊敬其他比丘、尊重其他比丘、敬重其他比丘、供养其他比丘。’贤友,此处可能发生优婆夷们尊敬其他比丘、尊重其他比丘、敬重其他比丘、供养其他比丘,而不是他。当他想‘优婆夷们尊敬其他比丘、尊重其他比丘、敬重其他比丘、供养其他比丘,而不是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我得到上等僧衣,不要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僧衣。’贤友,此处可能发生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僧衣,而不是他。当他想‘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僧衣,而不是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此处有些比丘,可能生起这样的欲念:‘但愿我得到上等乞食……上等卧具……上等医药资具,不要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医药资具。’贤友,此处可能发生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医药资具,而不是他。当他想‘其他比丘得到上等医药资具,而不是我’时,他便会忿怒不悦。贤友,这忿怒和不悦,两者都是垢。

“贤友,这正是恶不善之欲念的代名词,也就是垢。”

“贤友,无论哪个比丘,如果他内在的这些恶不善之欲念被看见或被听见尚未被断除,即使他是住林者、独居者、乞食者、次第乞食者、粪扫衣者、穿着粗衣者,但同梵行者却不会尊敬他、尊重他、敬重他、供养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位尊者内在的恶不善之欲念被看见或被听见尚未被断除。

“贤友,譬如,有一只铜钵,从店铺或铁匠家买来,洁净光亮。它的主人把蛇尸、狗尸、人尸等放入其中,然后用另一只铜钵盖住,再在市集上走动。人们看到后会说:‘哎呀,这人拿着什么呀?像是什么腌制的东西!’他们会走上前去,打开一看。一看之下,他们便会生起不愉快、厌恶和嫌弃;即使是饥饿的人,也不会想吃里面的东西,更何况是饱足的人。

“同样地,贤友,无论哪个比丘,如果他内在的这些恶不善之欲念被看见或被听见尚未被断除,即使他是住林者、独居者、乞食者、次第乞食者、粪扫衣者、穿着粗衣者,但同梵行者却不会尊敬他、尊重他、敬重他、供养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位尊者内在的恶不善之欲念被看见或被听见尚未被断除。

“贤友,无论哪个比丘,如果他内在的这些恶不善之欲念被看见或被听见已断除,即使他是住村者、接受邀请者、穿着在家衣者,但同梵行者却会尊敬他、尊重他、敬重他、供养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位尊者内在的恶不善之欲念被看见或被听见已断除。

“贤友,譬如,有一只铜钵,从店铺或铁匠家买来,洁净光亮。它的主人把精米饭,去除黑点,配以多种汤和多种菜肴,放入其中,然后用另一只铜钵盖住,再在市集上走动。人们看到后会说:‘哎呀,这人拿着什么呀?像是什么好东西!’他们会走上前去,打开一看。一看之下,他们便会生起愉快、不厌恶和不嫌弃;即使是饱足的人,也会想吃里面的东西,更何况是饥饿的人。

“同样地,贤友,无论哪个比丘,如果他内在的这些恶不善之欲念被看见或被听见已断除,即使他是住村者、接受邀请者、穿着在家衣者,但同梵行者却会尊敬他、尊重他、敬重他、供养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位尊者内在的恶不善之欲念被看见或被听见已断除。”

尊者舍利弗说完此话,尊者大目犍连对尊者舍利弗说:“贤友舍利弗,我有一个譬喻。”

“贤友目犍连,尽管说吧。”

“贤友,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灵鹫山。那时,贤友,我早上穿好衣服,拿起钵和衣,进入王舍城乞食。那时,车匠之子萨密提正在削制车轮。阿阇毗迦长老潘杜普塔站在一旁。贤友,那时,阿阇毗迦长老潘杜普塔心中生起这样的思惟:‘但愿这车匠之子萨密提能削去这个车轮的弯曲、歪斜和缺陷。这样,这个车轮就会没有弯曲、没有歪斜、没有缺陷,纯粹而稳固。’贤友,阿阇毗迦长老潘杜普塔心中所思惟的,车匠之子萨密提就照样削去那个车轮的弯曲、歪斜和缺陷。贤友,那时,阿阇毗迦长老潘杜普塔心满意足地发出赞叹之语:‘我认为他是以心知心而削制!’

“同样地,贤友,那些没有信仰、为了生计而不是出于信仰出家、狡诈、欺骗、虚伪、傲慢、自大、浮躁、多嘴、饶舌、感官不守、不知足于食物、不致力于警觉、不尊重沙门生活、不严格遵守学处、贪图逸乐、懈怠、粗心、不明智、心不集中、心散乱、智慧低下、愚蠢、沉默寡言的人,舍利弗尊者以此法门,我认为是以心知心而剔除他们的垢染。

“而那些出于信仰出家、不狡诈、不欺骗、不虚伪、不傲慢、不自大、不浮躁、不多嘴、不饶舌、感官守护、知足于食物、致力于警觉、尊重沙门生活、严格遵守学处、不贪图逸乐、不懈怠、精进、投入、心念警觉、明智、心定、心一境性、有智慧、不愚蠢、不沉默寡言的善男子们,他们听了尊者舍利弗的这个法门,我认为是用言语和思想在品味,在消化——‘诸贤友,善哉!同梵行者将我们从不善中拔出,使我们安住于善中!’贤友,譬如,一个年轻男女,喜爱打扮,洗完头发,得到一束青莲花、茉莉花或素馨花,用双手捧起,放在头顶。同样地,贤友,那些出于信仰出家、不狡诈、不欺骗、不虚伪、不傲慢、不自大、不浮躁、不多嘴、不饶舌、感官守护、知足于食物、致力于警觉、尊重沙门生活、严格遵守学处、不贪图逸乐、不懈怠、精进、投入、心念警觉、明智、心定、心一境性、有智慧、不愚蠢、不沉默寡言的善男子们,他们听了尊者舍利弗的这个法门,我认为是用言语和思想在品味,在消化——‘诸贤友,善哉!同梵行者将我们从不善中拔出,使我们安住于善中!’

就这样,这两位大龙相互赞叹了对方的善说。”

无垢经第五,完。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