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10 大念处经
我曾如此听闻:一时,世尊住在俱卢国,名叫剑磨瑟昙的俱卢人市镇。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那些比丘回答世尊:“世尊!”世尊如是说道:
纲要
“诸比丘,此乃趣向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证得正道、实现涅槃的唯一之道,即四念处。
“哪四种?诸比丘,在此,比丘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感受随观感受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心随观心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纲要完毕。
身体随观:出入息之节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诸比丘,在此,比丘到森林、到树下或到空屋,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挺直,将念安住于面前。他正念地呼气,正念地吸气。当他呼长气时,他知道‘我呼长气’;当他吸长气时,他知道‘我吸长气’;当他呼短气时,他知道‘我呼短气’;当他吸短气时,他知道‘我吸短气’。他练习‘我将觉知全身而呼气’,练习‘我将觉知全身而吸气’;练习‘我将平息身行而呼气’,练习‘我将平息身行而吸气’。
“诸比丘,犹如熟练的车匠或车匠的徒弟,拉长时知道‘我拉长’,拉短时知道‘我拉短’。诸比丘,同样地,比丘呼长气时知道‘我呼长气’,吸长气时知道‘我吸长气’;呼短气时知道‘我呼短气’,吸短气时知道‘我吸短气’;他练习‘我将觉知全身而呼气’,练习‘我将觉知全身而吸气’;练习‘我将平息身行而呼气’,练习‘我将平息身行而吸气’。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体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体而住;或随观身体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身体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身体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身体’。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出入息之节完毕。
身体随观:姿态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行走时知道‘我行走’;站立时知道‘我站立’;坐时知道‘我坐着’;躺时知道‘我躺着’。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态,他都清楚知道。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体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体而住;或随观身体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身体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身体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身体’。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姿态之节完毕。
身体随观:正知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在前进、后退时,是正知者;在环顾、瞻望时,是正知者;在屈伸时,是正知者;在穿着僧伽梨衣、钵、衣时,是正知者;在吃、喝、嚼、尝时,是正知者;在排泄、大小便时,是正知者;在行、住、坐、卧、醒、说、默时,是正知者。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略)……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正知之节完毕。
身体随观:不净作意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观察此身体,从脚底向上,从发梢向下,被皮肤所包围,充满了各种不净物:‘在此身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横膈膜、脾脏、肺脏、肠子、肠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水、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尿液。’
“诸比丘,犹如一个两端开口的袋子,装满了各种谷物,例如:稻米、谷物、绿豆、黑豆、芝麻、白米。一个有眼之人解开袋口,观察:‘这些是稻米,这些是谷物,这些是绿豆,这些是黑豆,这些是芝麻,这些是白米。’诸比丘,同样地,比丘观察此身体,从脚底向上,从发梢向下,被皮肤所包围,充满了各种不净物:‘在此身体中有头发、体毛……(略)……尿液。’
“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略)……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不净作意之节完毕。
身体随观:界作意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观察此身体,如其所住、如其所安置地,依其界而观察:‘在此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丘,犹如熟练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徒弟,宰杀了一头牛后,在十字路口将其分割成块而坐。诸比丘,同样地,比丘观察此身体,如其所住、如其所安置地,依其界而观察:‘在此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略)……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界作意之节完毕。
身体随观:九墓地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犹如看见一具尸体被丢弃在墓地,一日死、二日死或三日死,已肿胀、变青、腐烂。他便将此身体与那尸体相比:‘此身体亦是如此,有如此的性质,不能避免如此的命运。’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略)……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再者,诸比丘,比丘犹如看见一具尸体被丢弃在墓地,被乌鸦啄食,被鹞鹰啄食,被秃鹫啄食,被苍鹭啄食,被狗啃食,被虎啃食,被豹啃食,被豺狼啃食,或被各种虫类啃食。他便将此身体与那尸体相比:‘此身体亦是如此,有如此的性质,不能避免如此的命运。’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略)……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再者,诸比丘,比丘犹如看见一具尸体被丢弃在墓地,剩下骨骸,带着血肉,筋腱相连……(略)……剩下骨骸,无血肉,被血涂抹,筋腱相连……(略)……剩下骨骸,无血肉,筋腱相连……(略)……骨头已脱离相连,散落在各方,这边是手骨,那边是脚骨,这边是踝骨,那边是小腿骨,这边是大腿骨,那边是髋骨,这边是肋骨,那边是脊椎骨,这边是肩骨,那边是颈骨,这边是颌骨,那边是牙齿,这边是头盖骨。他便将此身体与那尸体相比:‘此身体亦是如此,有如此的性质,不能避免如此的命运。’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略)……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再者,诸比丘,比丘犹如看见一具尸体被丢弃在墓地,骨头白色,如贝壳一般……(略)……骨头堆积如山,已逾一年……(略)……骨头腐烂,已成粉末。他便将此身体与那尸体相比:‘此身体亦是如此,有如此的性质,不能避免如此的命运。’如此,他或于内身随观身体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体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体而住;或随观身体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身体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身体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身体’。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
九墓地之节完毕。
十四种身体随观完毕。
感受随观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感受随观感受而住?诸比丘,在此,比丘感受乐受时,知道‘我感受乐受’;感受苦受时,知道‘我感受苦受’;感受不苦不乐受时,知道‘我感受不苦不乐受’。感受有染的乐受时,知道‘我感受有染的乐受’;感受无染的乐受时,知道‘我感受无染的乐受’;感受有染的苦受时,知道‘我感受有染的苦受’;感受无染的苦受时,知道‘我感受无染的苦受’;感受有染的不苦不乐受时,知道‘我感受有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受无染的不苦不乐受时,知道‘我感受无染的不苦不乐受’。如此,他或于内感受随观感受而住,或于外感受随观感受而住,或于内外感受随观感受而住;或随观感受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感受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感受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感受’。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感受随观感受而住。
感受随观完毕。
心随观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诸比丘,在此,比丘心有贪欲时,知道‘心有贪欲’;心无贪欲时,知道‘心无贪欲’。心有嗔恨时,知道‘心有嗔恨’;心无嗔恨时,知道‘心无嗔恨’。心有愚痴时,知道‘心有愚痴’;心无愚痴时,知道‘心无愚痴’。心收缩时,知道‘心收缩’;心散乱时,知道‘心散乱’。心广大时,知道‘心广大’;心不广大时,知道‘心不广大’。心有上时,知道‘心有上’;心无上时,知道‘心无上’。心已入定时,知道‘心已入定’;心未入定时,知道‘心未入定’。心已解脱时,知道‘心已解脱’;心未解脱时,知道‘心未解脱’。如此,他或于内心随观心而住,或于外心随观心而住,或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或随观心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心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心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心’。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心随观心而住。
心随观完毕。
法随观:障碍之节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在此,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在此,比丘内有贪欲时,知道‘我内有贪欲’;内无贪欲时,知道‘我内无贪欲’。贪欲未生时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贪欲如何舍弃,他也清楚知道;已舍弃的贪欲未来如何不再生起,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嗔恨时,知道‘我内有嗔恨’;内无嗔恨时,知道‘我内无嗔恨’。嗔恨未生时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嗔恨如何舍弃,他也清楚知道;已舍弃的嗔恨未来如何不再生起,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昏沉睡眠时,知道‘我内有昏沉睡眠’;内无昏沉睡眠时,知道‘我内无昏沉睡眠’。昏沉睡眠未生时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舍弃,他也清楚知道;已舍弃的昏沉睡眠未来如何不再生起,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掉举恶作时,知道‘我内有掉举恶作’;内无掉举恶作时,知道‘我内无掉举恶作’。掉举恶作未生时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掉举恶作如何舍弃,他也清楚知道;已舍弃的掉举恶作未来如何不再生起,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怀疑时,知道‘我内有怀疑’;内无怀疑时,知道‘我内无怀疑’。怀疑未生时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怀疑如何舍弃,他也清楚知道;已舍弃的怀疑未来如何不再生起,他也清楚知道。
“如此,他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法’。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障碍之节完毕。
法随观:蕴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五取蕴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五取蕴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在此,比丘:‘色是如此,色的生起是如此,色的灭尽是如此;受是如此,受的生起是如此,受的灭尽是如此;想是如此,想的生起是如此,想的灭尽是如此;行是如此,行的生起是如此,行的灭尽是如此;识是如此,识的生起是如此,识的灭尽是如此。’如此,他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法’。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五取蕴法随观法而住。
蕴之节完毕。
法随观:处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六内外处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随观法而住?
“诸比丘,在此,比丘知道眼,知道色,知道因两者而生起的系缚,知道未生起的系缚如何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系缚如何舍弃,知道已舍弃的系缚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知道耳,知道声,知道因两者而生起的系缚,知道未生起的系缚如何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系缚如何舍弃,知道已舍弃的系缚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知道鼻,知道香,知道因两者而生起的系缚,知道未生起的系缚如何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系缚如何舍弃,知道已舍弃的系缚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知道舌,知道味,知道因两者而生起的系缚,知道未生起的系缚如何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系缚如何舍弃,知道已舍弃的系缚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知道身,知道触,知道因两者而生起的系缚,知道未生起的系缚如何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系缚如何舍弃,知道已舍弃的系缚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知道意,知道法,知道因两者而生起的系缚,知道未生起的系缚如何生起,知道已生起的系缚如何舍弃,知道已舍弃的系缚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他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法’。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六内外处法随观法而住。
处之节完毕。
法随观:觉支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在此,比丘内有念觉支时,知道‘我内有念觉支’;内无念觉支时,知道‘我内无念觉支’。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修习圆满,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择法觉支时,知道‘我内有择法觉支’;内无择法觉支时,知道‘我内无择法觉支’。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修习圆满,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精进觉支时,知道‘我内有精进觉支’;内无精进觉支时,知道‘我内无精进觉支’。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修习圆满,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喜觉支时,知道‘我内有喜觉支’;内无喜觉支时,知道‘我内无喜觉支’。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喜觉支如何修习圆满,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轻安觉支时,知道‘我内有轻安觉支’;内无轻安觉支时,知道‘我内无轻安觉支’。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修习圆满,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定觉支时,知道‘我内有定觉支’;内无定觉支时,知道‘我内无定觉支’。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定觉支如何修习圆满,他也清楚知道。
“内有舍觉支时,知道‘我内有舍觉支’;内无舍觉支时,知道‘我内无舍觉支’。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他也清楚知道;已生起的舍觉支如何修习圆满,他也清楚知道。
“如此,他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法’。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七觉支法随观法而住。
觉支之节完毕。
法随观:真理之节
“再者,诸比丘,比丘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诸比丘,在此,比丘如实地知道‘这是苦’,如实地知道‘这是苦的生起’,如实地知道‘这是苦的灭尽’,如实地知道‘这是趣向苦灭尽的道’。
第一诵品完毕。
苦谛之阐释
“诸比丘,什么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与不喜爱者相会是苦,与喜爱者分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诸比丘,什么是生?对那些有情而言,在各个有情聚中,其诞生、出生、入胎、显现、诸蕴的出现、诸处的获得,诸比丘,这被称为生。
“诸比丘,什么是老?对那些有情而言,在各个有情聚中,其衰老、老朽、牙齿脱落、头发变白、皮肤起皱、寿命减退、诸根成熟,诸比丘,这被称为老。
“诸比丘,什么是死?对那些有情而言,从那个有情聚中,其逝去、死亡、消散、隐没、夭折、死亡、时间终止、诸蕴的坏散、尸体的抛弃、命根的断绝,诸比丘,这被称为死。
“诸比丘,什么是愁?诸比丘,对于遭遇某种不幸、被某种苦法触及的人,其悲愁、悲叹、悲愁状态、内心悲愁、内心极度悲愁,诸比丘,这被称为愁。
“诸比丘,什么是悲?诸比丘,对于遭遇某种不幸、被某种苦法触及的人,其哀号、悲泣、哀号状态、悲泣状态、哀号行为、悲泣行为,诸比丘,这被称为悲。
“诸比丘,什么是苦?诸比丘,凡是身体上的痛苦、身体上的不适、由身体接触所生的痛苦和不适的感受,诸比丘,这被称为苦。
“诸比丘,什么是忧?诸比丘,凡是心智上的痛苦、心智上的不适、由心智接触所生的痛苦和不适的感受,诸比丘,这被称为忧。
“诸比丘,什么是恼?诸比丘,对于遭遇某种不幸、被某种苦法触及的人,其愁闷、恼怒、愁闷状态、恼怒状态,诸比丘,这被称为恼。
“诸比丘,什么是与不喜爱者相会是苦?在此,凡是那些他不喜欢、不愉快、不合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那些希望他不利、不善、不安、不离系缚的人,与他们相遇、聚合、结合、混杂,诸比丘,这被称为与不喜爱者相会是苦。
“诸比丘,什么是与喜爱者分离是苦?在此,凡是那些他喜欢、愉快、合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那些希望他利、善、安、离系缚的人,例如: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僚、亲戚、血亲,与他们不相遇、不聚合、不结合、不混杂,诸比丘,这被称为与喜爱者分离是苦。
“诸比丘,什么是所求不得亦是苦?诸比丘,有生法者,会生起这样的愿望:‘啊,但愿我们没有生法,但愿生不降临我们!’但这并非通过愿望所能获得,所求不得亦是苦。诸比丘,有老法者,会生起这样的愿望:‘啊,但愿我们没有老法,但愿老不降临我们!’但这并非通过愿望所能获得,所求不得亦是苦。诸比丘,有病法者,会生起这样的愿望:‘啊,但愿我们没有病法,但愿病不降临我们!’但这并非通过愿望所能获得,所求不得亦是苦。诸比丘,有死法者,会生起这样的愿望:‘啊,但愿我们没有死法,但愿死不降临我们!’但这并非通过愿望所能获得,所求不得亦是苦。诸比丘,有愁、悲、苦、忧、恼法者,会生起这样的愿望:‘啊,但愿我们没有愁、悲、苦、忧、恼法,但愿愁、悲、苦、忧、恼不降临我们!’但这并非通过愿望所能获得,所求不得亦是苦。
“诸比丘,简而言之,什么是五取蕴是苦?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这被称为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诸比丘,这被称为苦圣谛。
苦集谛之阐释
“诸比丘,什么是苦集圣谛?即彼导向再生、伴随喜贪、随处贪著的渴爱。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诸比丘,那渴爱生起时生于何处,安住于何处?世间中凡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世间中什么是可爱可意之色?眼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耳在世间……(略)……鼻在世间……舌在世间……身在世间……意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由眼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耳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鼻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舌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身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意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色想在世间……声想在世间……香想在世间……味想在世间……触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色思在世间……声思在世间……香思在世间……味思在世间……触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色爱在世间……声爱在世间……香爱在世间……味爱在世间……触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色寻在世间……声寻在世间……香寻在世间……味寻在世间……触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
“色伺在世间……声伺在世间……香伺在世间……味伺在世间……触伺在世间……法伺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生起时生于此处,安住于此处。诸比丘,这被称为苦集圣谛。
苦灭谛之阐释
苦灭谛之阐释
“诸比丘,什么是苦灭圣谛?即对那渴爱的彻底离欲、灭尽、舍弃、放下、解脱、无所执着。
“诸比丘,那渴爱舍弃时舍于何处,灭尽时灭于何处?世间中凡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世间中什么是可爱可意之色?眼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耳在世间……(略)……鼻在世间……舌在世间……身在世间……意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色在世间……声在世间……香在世间……味在世间……触在世间……法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眼识在世间……耳识在世间……鼻识在世间……舌识在世间……身识在世间……意识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眼触在世间……耳触在世间……鼻触在世间……舌触在世间……身触在世间……意触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由眼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耳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鼻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舌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身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由意触所生之感受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色想在世间……声想在世间……香想在世间……味想在世间……触想在世间……法想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色思在世间……声思在世间……香思在世间……味思在世间……触思在世间……法思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色爱在世间……声爱在世间……香爱在世间……味爱在世间……触爱在世间……法爱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色寻在世间……声寻在世间……香寻在世间……味寻在世间……触寻在世间……法寻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
“色伺在世间……声伺在世间……香伺在世间……味伺在世间……触伺在世间……法伺在世间是可爱可意之色。渴爱舍弃时舍于此处,灭尽时灭于此处。诸比丘,这被称为苦灭圣谛。
道谛之阐释
“诸比丘,什么是趣向苦灭尽的道圣谛?即八圣道分,也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丘,什么是正见?诸比丘,即对苦的智,对苦集起的智,对苦灭尽的智,对趣向苦灭尽之道的智。诸比丘,这被称为正见。
“诸比丘,什么是正思惟?即出离思惟、无嗔思惟、无害思惟。诸比丘,这被称为正思惟。
“诸比丘,什么是正语?即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诸比丘,这被称为正语。
“诸比丘,什么是正业?即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这被称为正业。
“诸比丘,什么是正命?诸比丘,在此,圣弟子舍弃邪命,以正命维生。诸比丘,这被称为正命。
“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诸比丘,在此,比丘为了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不生起,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毅力,策励心,勤奋。为了已生起的恶不善法舍弃,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毅力,策励心,勤奋。为了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毅力,策励心,勤奋。为了已生起的善法住立、不忘失、增长、扩大、修习、圆满,而生起欲求,精进,发起毅力,策励心,勤奋。诸比丘,这被称为正精进。
“诸比丘,什么是正念?诸比丘,在此,比丘于身体随观身体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感受随观感受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心随观心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诸比丘,这被称为正念。
“诸比丘,什么是正定?诸比丘,在此,比丘远离诸欲,远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因远离而生喜乐,具足而住于初禅。寻与伺寂灭,内心清净,心一境性,无寻无伺,因定而生喜乐,具足而住于第二禅。离喜而住于舍,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圣者称之为‘舍念乐住’,具足而住于第三禅。乐的舍弃,苦的舍弃,以及先前忧与喜的灭尽,不苦不乐,舍念遍净,具足而住于第四禅。诸比丘,这被称为正定。诸比丘,这被称为趣向苦灭尽的道圣谛。
“如此,他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坏灭之法而住,或随观法的生起和坏灭之法而住。又或者,他的念现前于‘有法’。他仅仅是为了智和忆念而住,无所依附,不执取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比丘就这样于四圣谛法随观法而住。
真理之节完毕。
法随观完毕。
“诸比丘,如果任何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七年,他可期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者,如果仍有剩余的执着,证得不还果。
“诸比丘,且不说七年。诸比丘,如果任何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六年……(略)……五年……四年……三年……两年……一年……诸比丘,且不说一年。诸比丘,如果任何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七个月,他可期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者,如果仍有剩余的执着,证得不还果。诸比丘,且不说七个月。诸比丘,如果任何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六个月……(略)……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诸比丘,且不说半个月。诸比丘,如果任何人如此修习这四念处七天,他可期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现法中证得究竟智;或者,如果仍有剩余的执着,证得不还果。”
“‘诸比丘,此乃趣向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证得正道、实现涅槃的唯一之道,即四念处。’此言说,正是因此而说的。”
世尊如是说。那些比丘心满意足地欢喜世尊所说。
大念处经第十经完毕。
根本法门品第一完毕。
其纲要:
根本、善护、法嗣、怖畏、无秽、应求、服饰、
淘汰、正见、念处,品类无与伦比,圆满无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