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26经 颇密经
我曾这样听闻:
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的松鼠饲喂处。那时,尊者颇密于上午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衣,前往贾亚色那王子(Jayasena)的住所。到达后,他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那时,贾亚色那王子来到尊者颇密处。到达后,他与尊者颇密互相问候。问候完毕,他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贾亚色那王子对尊者颇密说道:“尊者颇密,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见解:‘即使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那么,尊者颇密的导师是怎样教导、怎样阐述的呢?”
“王子,这不是我从世尊那里亲自听闻、亲自接受的。然而,世尊可能会这样解释:‘即使怀着期盼但不如理地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不怀期盼但不如理地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但不如理地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但不如理地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怀着期盼并如理地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不怀期盼并如理地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并如理地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并如理地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王子,这不是我从世尊那里亲自听闻、亲自接受的。然而,世尊可能会这样解释。”
“如果尊者颇密的导师是这样教导、这样阐述的,那么尊者颇密的导师在我看来,确实超越了一切普通沙门、婆罗门。”
那时,贾亚色那王子用自己的饭菜供养了尊者颇密。
那时,尊者颇密饭后从乞食处返回,前往世尊处。到达后,他顶礼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尊者颇密对世尊说道:“世尊,今天上午我穿好衣服,拿着钵和衣,前往贾亚色那王子的住所。到达后,我坐在准备好的座位上。那时,世尊,贾亚色那王子来到我处。到达后,他与我互相问候。问候完毕,他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贾亚色那王子对我说:‘尊者颇密,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见解:即使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不怀期盼……甚至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那么,尊者颇密的导师是怎样教导、怎样阐述的呢?’世尊,我这样对贾亚色那王子说:‘王子,这不是我从世尊那里亲自听闻、亲自接受的。然而,世尊可能会这样解释:即使怀着期盼但不如理地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不怀期盼但不如理地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但不如理地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但不如理地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怀着期盼并如理地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不怀期盼……甚至即使既不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并如理地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并如理地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王子,这不是我从世尊那里亲自听闻、亲自接受的。然而,世尊可能会这样解释。’‘如果尊者颇密的导师是这样教导、这样阐述的,那么尊者颇密的导师在我看来,确实超越了一切普通沙门、婆罗门。’世尊,我这样回答是否忠实于世尊的教导,没有不实地诽谤世尊,并且如法地解释了法,没有任何同梵行者会因此提出责难吗?”
“颇密,你这样被问,这样回答,确实是忠实于我的教导,没有不实地诽谤我,并且如法地解释了法,没有任何同梵行者会因此提出责难。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不如理之道。
“颇密,就好比一个人想取油、找油、寻油,他将沙子倒在槽里,一点一点地用水浸湿并挤压。即使怀着期盼将沙子倒在槽里,一点一点地用水浸湿并挤压,也无法取到油;即使不怀期盼将沙子倒在槽里,一点一点地用水浸湿并挤压,也无法取到油;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将沙子倒在槽里,一点一点地用水浸湿并挤压,也无法取到油;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将沙子倒在槽里,一点一点地用水浸湿并挤压,也无法取到油。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取油的不如理之道。同样地,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不如理之道。
“颇密,就好比一个人想取奶、找奶、寻奶,他拉扯小牛母牛的角。即使怀着期盼拉扯小牛母牛的角,也无法取到奶;即使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拉扯小牛母牛的角,也无法取到奶。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取奶的不如理之道。同样地,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邪见……邪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不如理之道。
“颇密,就好比一个人想取酥油、找酥油、寻酥油,他将水倒入罐中,然后用搅拌棒搅拌。即使怀着期盼将水倒入罐中,然后用搅拌棒搅拌,也无法取到酥油;即使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将水倒入罐中,然后用搅拌棒搅拌,也无法取到酥油。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取酥油的不如理之道。同样地,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邪见……邪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不如理之道。
“颇密,就好比一个人想取火、找火、寻火,他拿着湿润带汁的木头作为上钻木来摩擦。即使怀着期盼拿着湿润带汁的木头作为上钻木来摩擦,也无法取到火;即使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拿着湿润带汁的木头作为上钻木来摩擦,也无法取到火。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取火的不如理之道。同样地,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邪见……邪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无法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不如理之道。
然而,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如理之道。
“颇密,就好比一个人想取油、找油、寻油,他将芝麻渣倒在槽里,一点一点地用水浸湿并挤压。即使怀着期盼将芝麻渣倒在槽里,一点一点地用水浸湿并挤压,也能取到油;即使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将芝麻渣倒在槽里,一点一点地用水浸湿并挤压,也能取到油。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取油的如理之道。同样地,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正见……正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如理之道。
“颇密,就好比一个人想取奶、找奶、寻奶,他拉扯小牛母牛的乳房。即使怀着期盼拉扯小牛母牛的乳房,也能取到奶;即使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拉扯小牛母牛的乳房,也能取到奶。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取奶的如理之道。同样地,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正见……正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如理之道。
“颇密,就好比一个人想取酥油、找酥油、寻酥油,他将凝乳倒入罐中,然后用搅拌棒搅拌。即使怀着期盼将凝乳倒入罐中,然后用搅拌棒搅拌,也能取到酥油;即使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将凝乳倒入罐中,然后用搅拌棒搅拌,也能取到酥油。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取酥油的如理之道。同样地,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正见……正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如理之道。
“颇密,就好比一个人想取火、找火、寻火,他拿着干燥的腐烂木头作为上钻木来摩擦。即使怀着期盼拿着干燥的腐烂木头作为上钻木来摩擦,也能取到火;即使不怀期盼……即使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即使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拿着干燥的腐烂木头作为上钻木来摩擦,也能取到火。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取火的如理之道。同样地,颇密,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他们持正见……正定,那么即使他们怀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既怀期盼又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即使他们既不怀期盼也不不怀期盼修习梵行,也能证得果位。这是为什么呢?颇密,这是证得果位的如理之道。
“颇密,如果贾亚色那王子能领会这四个譬喻,那么他对你的信心将是不可思议的,他生起信心后会向你表达敬意。”
“世尊,我怎能领会这四个从未听闻过的、不可思议的譬喻呢,就像世尊您能领会那样?”
世尊如是说。尊者颇密心生欢喜,认可世尊所说。
颇密经第六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