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9经 两类寻经

我曾如此听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园的给孤独园。在那儿,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世尊!”

世尊如此说道:

“比丘们,在我未觉悟、还是菩萨的时候,就曾这样想:‘我何不将寻分为两类来思惟呢?’于是,比丘们,我将欲寻、瞋寻、害寻划为一类,将出离寻、无瞋寻、无害寻划为第二类。

“比丘们,当我这样精进、热忱、专心地住着时,欲寻生起了。我这样了知:‘这欲寻生起了。它导向自恼害、导向他恼害、导向两者恼害,它障碍智慧、属于烦恼一方、不导向涅槃。’比丘们,当我这样省察‘它导向自恼害’时,它就消失了;比丘们,当我这样省察‘它导向他恼害’时,它就消失了;比丘们,当我这样省察‘它导向两者恼害’时,它就消失了;比丘们,当我这样省察‘它障碍智慧、属于烦恼一方、不导向涅槃’时,它就消失了。比丘们,每当欲寻生起,我就舍弃它、驱除它、消除它。

“比丘们,当我这样精进、热忱、专心地住着时,瞋寻生起了……(略)……害寻生起了。我这样了知:‘这害寻生起了。它导向自恼害、导向他恼害、导向两者恼害,它障碍智慧、属于烦恼一方、不导向涅槃。’比丘们,当我这样省察‘它导向自恼害’时,它就消失了;比丘们,当我这样省察‘它导向他恼害’时,它就消失了;比丘们,当我这样省察‘它导向两者恼害’时,它就消失了;比丘们,当我这样省察‘它障碍智慧、属于烦恼一方、不导向涅槃’时,它就消失了。比丘们,每当害寻生起,我就舍弃它、驱除它、消除它。

“比丘们,比丘多数寻思和观察什么,他的心就倾向于什么。比丘们,如果比丘多数寻思和观察欲寻,放弃出离寻,多数寻思欲寻,他的心就倾向于欲寻。比丘们,如果……(略)……比丘们,如果比丘多数寻思和观察害寻,放弃无害寻,多数寻思害寻,他的心就倾向于害寻。比丘们,就像在雨季的最后一个月,秋季,谷物茂盛的时候,牧牛人看护着牛。他用棍子从那边打、从这边打,将它们围拢、制止。这是为什么呢?比丘们,这位牧牛人看到那会带来杀害、束缚、损失或责难。同样地,比丘们,我看到了不善法的过患、污秽、杂染,以及出离善法的利益、清净一方。

“比丘们,当我这样精进、热忱、专心地住着时,出离寻生起了。我这样了知:‘这出离寻生起了。它不导向自恼害,不导向他恼害,不导向两者恼害,它增益智慧、不属于烦恼一方、导向涅槃。’比丘们,即使我彻夜寻思和观察它,也看不到因此而生的危险。即使我白天寻思和观察它,也看不到因此而生的危险。即使我日夜寻思和观察它,也看不到因此而生的危险。然而,如果我寻思和观察太久,身体就会疲倦。身体疲倦时,心就会动摇。心动摇时,心就远离定境。所以,比丘们,我让心在内心安住、稳定、专注、入定。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心不要动摇’。

“比丘们,当我这样精进、热忱、专心地住着时,无瞋寻生起了……(略)……无害寻生起了。我这样了知:‘这无害寻生起了。它不导向自恼害,不导向他恼害,不导向两者恼害,它增益智慧、不属于烦恼一方、导向涅槃。’比丘们,即使我彻夜寻思和观察它,也看不到因此而生的危险。即使我白天寻思和观察它,也看不到因此而生的危险。即使我日夜寻思和观察它,也看不到因此而生的危险。然而,如果我寻思和观察太久,身体就会疲倦。身体疲倦时,心就会动摇。心动摇时,心就远离定境。所以,比丘们,我让心在内心安住、稳定、专注、入定。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心不要动摇’。

“比丘们,比丘多数寻思和观察什么,他的心就倾向于什么。比丘们,如果比丘多数寻思和观察出离寻,放弃欲寻,多数寻思出离寻,他的心就倾向于出离寻。比丘们,如果……(略)……比丘们,如果比丘多数寻思和观察无害寻,放弃害寻,多数寻思无害寻,他的心就倾向于无害寻。比丘们,就像在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所有谷物都运到村庄里后,牧牛人看护着牛。无论是坐在树下还是空旷处,他所要做的就是记住:‘这些是牛。’同样地,比丘们,我所要做的就是记住:‘这些是法。’

“比丘们,我那时精进不懈,正念现前不忘失,身体轻安不躁动,心专注一境。比丘们,我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进入并住于初禅。寻伺止息,内心平静,心一境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进入并住于第二禅。离喜,住于舍,正念正知,身体感受乐,即圣者所说的‘舍念乐住’,进入并住于第三禅。舍乐舍苦,先前喜忧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进入并住于第四禅。

“当我的心如此入定、清净、皎洁、无垢、离诸烦恼、柔顺、堪能、安住、不动时,我将心倾向于宿命智。我回忆起多种宿命。即一次出生……(略)……就这样,我详细地回忆起多种宿命及其特征。比丘们,这是我在夜里初更证得的第一种明;无明被驱除,明生起;黑暗被驱除,光明生起;正如我精进、热忱、专心地住着时所证得的。

“当我的心如此入定、清净、皎洁、无垢、离诸烦恼、柔顺、堪能、安住、不动时,我将心倾向于众生生死智。我以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见众生死去、投生……(略)……这些尊者们,身行恶业……(略)……就这样,我以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见众生死去、投生,卑劣或尊贵,美貌或丑陋,善趣或恶趣,并了知众生随业而行。比丘们,这是我在夜里中更证得的第二种明;无明被驱除,明生起;黑暗被驱除,光明生起;正如我精进、热忱、专心地住着时所证得的。

“当我的心如此入定、清净、皎洁、无垢、离诸烦恼、柔顺、堪能、安住、不动时,我将心倾向于漏尽智。我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集’,如实了知‘这是苦灭’,如实了知‘这是导向苦灭的道迹’。我如实了知‘这些是烦恼(āsavā)’,如实了知‘这是烦恼集’,如实了知‘这是烦恼灭’,如实了知‘这是导向烦恼灭的道迹’。当我这样知、这样见时,我的心从欲烦恼中解脱,我的心从有烦恼中解脱,我的心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在解脱时,我生起了‘已解脱’的智慧——我了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生。’比丘们,这是我在夜里后更证得的第三种明;无明被驱除,明生起;黑暗被驱除,光明生起;正如我精进、热忱、专心地住着时所证得的。

“比丘们,就像在偏远的森林里,有一个深邃的水池。一大群野兽住在那里。有一个人,不希望它们好,不希望它们有利,不希望它们安乐。他会堵塞那条安全、吉祥、愉快的道路,打开一条错误的道路,放下脏污的食物,设置陷阱。比丘们,这样,那一大群野兽将在不久的将来遭遇不幸和灾难。然而,比丘们,对那一大群野兽,生起一个希望它们好、希望它们有利、希望它们安乐的人。他会打开那条安全、吉祥、愉快的道路,堵塞错误的道路,清除脏污的食物,摧毁陷阱。这样,比丘们,那一大群野兽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成长、发展、繁荣。

“比丘们,我作此比喻是为了阐明其义。此中之义是:比丘们,‘深邃的水池’是指欲乐的代名词。比丘们,‘一大群野兽’是指众生的代名词。比丘们,‘不希望它们好、不希望它们有利、不希望它们安乐的人’是指恶魔波旬的代名词。比丘们,‘错误的道路’是指八邪道的代名词,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比丘们,‘脏污的食物’是指贪爱的代名词。比丘们,‘陷阱’是指无明的代名词。比丘们,‘希望它们好、希望它们有利、希望它们安乐的人’是指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的代名词。比丘们,‘安全、吉祥、愉快的道路’是指八圣道的代名词,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因此,比丘们,我已为你们打开了安全、吉祥、愉快的道路,堵塞了错误的道路,清除了脏污的食物,摧毁了陷阱。比丘们,导师为了弟子的利益,出于怜悯,所应做的我已经为你们做了。比丘们,这些是树下,这些是空闲处;比丘们,禅修吧,不要放逸;不要让以后后悔。这是我对你们的教导。”

世尊说了此番话。那些比丘心满意足,欢喜世尊所说。

 

Dvedhāvitakka Sutta (两类寻经) 第九章完。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