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吼小经
我是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在那儿,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
比丘们回答世尊:“世尊!”
世尊这样说:
“诸比丘,唯有在此(佛法)中才有沙门,有第二沙门,有第三沙门,有第四沙门;其他外道中没有沙门。诸比丘,你们应当如此正确地作狮子吼。
“诸比丘,当有其他外道游行者这样说时,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诸贤者,你们有什么依仗,有什么力量,让你们贤者这样说:唯有在此有沙门,有第二沙门,有第三沙门,有第四沙门;其他外道中没有沙门?’
诸比丘,当其他外道游行者这样说时,你们应当这样回答他们:‘诸贤友,我们有世尊、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所宣说的四法,我们见到这些法在自身中,因此我们这样说:唯有在此有沙门,有第二沙门,有第三沙门,有第四沙门;其他外道中没有沙门。是哪四法?诸贤友,我们对导师有净信,对法有净信,对戒律有圆满的奉行;同梵行者中,无论是居家者还是出家者,都是我们喜爱和合意的。诸贤友,这些就是世尊、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所宣说的四法,我们见到这些法在自身中,因此我们这样说:唯有在此有沙门,有第二沙门,有第三沙门,有第四沙门;其他外道中没有沙门。’
“诸比丘,当其他外道游行者这样说时,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诸贤友,我们对我们自己的导师也有净信,对我们自己的法也有净信,我们也对我们自己的戒律有圆满的奉行,我们的同梵行者中,无论是居家者还是出家者,也是我们喜爱和合意的。诸贤友,在这方面,我们和你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差异?’
“诸比丘,当其他外道游行者这样说时,你们应当这样回答他们:‘诸贤友,(解脱的)归趣是一种呢,还是多种?’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归趣是一种,不是多种。’
“‘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有贪者呢,还是属于离贪者?’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离贪者的,不是属于有贪者的。’
“‘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有瞋者呢,还是属于离瞋者?’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离瞋者的,不是属于有瞋者的。’
“‘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有痴者呢,还是属于离痴者?’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离痴者的,不是属于有痴者的。’
“‘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有渴爱者呢,还是属于离渴爱者?’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离渴爱者的,不是属于有渴爱者的。’
“‘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有执取者呢,还是属于无执取者?’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无执取者的,不是属于有执取者的。’
“‘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有见者呢,还是属于无见者?’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有见者的,不是属于无见者的。’
“‘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有所爱有所憎者呢,还是属于无所爱无所憎者?’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那种归趣是属于无所爱无所憎者的,不是属于有所爱有所憎者的。’
“‘诸贤友,那种归趣是乐于戏论、沉迷戏论者呢,还是乐于无戏论、沉迷无戏论者?’
诸比丘,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正确地回答,他们会这样回答:‘诸贤友,那种归趣是乐于无戏论、沉迷无戏论者的,不是乐于戏论、沉迷戏论者的。’
“诸比丘,有这两种见:有见和无有见。诸比丘,凡是任何沙门或婆罗门,执著于有见,陷入有见,沉溺于有见,他们就与无有见相违。诸比丘,凡是任何沙门或婆罗门,执著于无有见,陷入无有见,沉溺于无有见,他们就与有见相违。诸比丘,凡是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不能如实地了知这两种见的生起、灭尽、乐味、过患和出离,我说:‘他们是有贪的,有瞋的,有痴的,有渴爱的,有执取的,无见的,有所爱有所憎的,乐于戏论、沉迷戏论的;他们不能从生、老、死、忧、悲、苦、恼、绝望中解脱;他们不能从苦中解脱。’诸比丘,凡是任何沙门或婆罗门,能如实地了知这两种见的生起、灭尽、乐味、过患和出离,我说:‘他们是离贪的,离瞋的,离痴的,离渴爱的,无执取的,有见的,无所爱无所憎的,乐于无戏论、沉迷无戏论的;他们能从生、老、死、忧、悲、苦、恼、绝望中解脱;他们能从苦中解脱。’
“诸比丘,有这四种执取。是哪四种?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声称主张遍知一切执取。他们没有正确地遍知一切执取——他们遍知欲取,但没有遍知见取,没有遍知戒禁取,没有遍知我语取。这是什么原因?因为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不能如实了知这三处。因此,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声称主张遍知一切执取;他们没有正确地遍知一切执取——他们遍知欲取,但没有遍知见取,没有遍知戒禁取,没有遍知我语取。
“诸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声称主张遍知一切执取。他们没有正确地遍知一切执取——他们遍知欲取,遍知见取,但没有遍知戒禁取,没有遍知我语取。这是什么原因?因为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不能如实了知这二处。因此,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声称主张遍知一切执取;他们没有正确地遍知一切执取——他们遍知欲取,遍知见取,但没有遍知戒禁取,没有遍知我语取。
“诸比丘,有些沙门婆罗门声称主张遍知一切执取。他们没有正确地遍知一切执取——他们遍知欲取,遍知见取,遍知戒禁取,但没有遍知我语取。这是什么原因?因为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不能如实了知这一处。因此,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声称主张遍知一切执取;他们没有正确地遍知一切执取——他们遍知欲取,遍知见取,遍知戒禁取,但没有遍知我语取。
“诸比丘,在这样的法与律中,对导师的净信不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对法的净信不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对戒律的圆满奉行不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对同梵行者的喜爱和合意也不会被认为是正确的。这是什么原因?诸比丘,因为这是这样,正如那恶说、恶示、不引导至出离、不导致寂静、不正等正觉者所宣说的法与律。
“然而,诸比丘,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声称主张遍知一切执取,他正确地遍知一切执取——他遍知欲取,遍知见取,遍知戒禁取,遍知我语取。诸比丘,在这样的法与律中,对导师的净信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对法的净信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对戒律的圆满奉行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对同梵行者的喜爱和合意也会被认为是正确的。这是什么原因?诸比丘,因为这是这样,正如那善说、善示、引导至出离、导致寂静、正等正觉者所宣说的法与律。
“诸比丘,这四种执取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这四种执取以渴爱为因,以渴爱为集,以渴爱为生,以渴爱为源。诸比丘,这种渴爱又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渴爱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源。诸比丘,这种受又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受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以触为生,以触为源。诸比丘,这种触又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触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源。诸比丘,这六处又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六处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源。诸比丘,这名色又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名色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源。诸比丘,这识又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识以行为因,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源。诸比丘,这些行又以什么为因?以什么为集?以什么为生?以什么为源?行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源。
“诸比丘,当比丘的无明已断除,明已生起时,由于无明的离贪和明的生起,他就不再执取欲取,不执取见取,不执取戒禁取,不执取我语取。无所执取,他就不颤抖,不颤抖,就自身般涅槃。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存在了。’”
世尊说了此话。比丘们心生欢喜,随喜世尊所说。
狮子吼小经第一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