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48经 六六经

中部148经 六六经

我曾这样听闻: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在那儿,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

比丘们回答世尊:“尊者!”

世尊如此说道:“比丘们,我将为你们宣说善始、善中、善终,具足义理与文辞的法,我将揭示彻底圆满、清净的梵行,即‘六六’。你们当听,善加作意;我将宣说。”

比丘们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如此说道:

“六内处应当被了知,六外处应当被了知,六识身应当被了知,六触身应当被了知,六受身应当被了知,六爱身应当被了知。”

“‘六内处应当被了知’——这话是这样说的。这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呢?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因此,这话是针对‘六内处应当被了知’而说的。这是第一个六。

‘六外处应当被了知’——这话是这样说的。这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呢?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因此,这话是针对‘六外处应当被了知’而说的。这是第二个六。

‘六识身应当被了知’——这话是这样说的。这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呢?缘眼与色,生起眼识;缘耳与声,生起耳识;缘鼻与香,生起鼻识;缘舌与味,生起舌识;缘身与触,生起身识;缘意与法,生起意识。因此,这话是针对‘六识身应当被了知’而说的。这是第三个六。

‘六触身应当被了知’——这话是这样说的。这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呢?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和合即是触;缘耳与声,生起耳识,三者和合即是触;缘鼻与香,生起鼻识,三者和合即是触;缘舌与味,生起舌识,三者和合即是触;缘身与触,生起身识,三者和合即是触;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和合即是触。因此,这话是针对‘六触身应当被了知’而说的。这是第四个六。

‘六受身应当被了知’——这话是这样说的。这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呢?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受;缘耳与声,生起耳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受;缘鼻与香,生起鼻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受;缘舌与味,生起舌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受;缘身与触,生起身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受;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受。因此,这话是针对‘六受身应当被了知’而说的。这是第五个六。

‘六爱身应当被了知’——这话是这样说的。这话是针对什么说的呢?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受,以受为缘生起爱;缘耳与声,生起耳识……缘鼻与香,生起鼻识……缘舌与味,生起舌识……缘身与触,生起身识……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受,以受为缘生起爱。因此,这话是针对‘六爱身应当被了知’而说的。这是第六个六。

“若有人说:‘眼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眼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眼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眼是无我。

若有人说:‘色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色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色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眼是无我,色是无我。

若有人说:‘眼识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眼识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眼识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眼是无我,色是无我,眼识是无我。

若有人说:‘眼触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眼触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眼触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眼是无我,色是无我,眼识是无我,眼触是无我。

若有人说:‘受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受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受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眼是无我,色是无我,眼识是无我,眼触是无我,受是无我。

若有人说:‘爱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爱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爱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眼是无我,色是无我,眼识是无我,眼触是无我,受是无我,爱是无我。

“若有人说:‘耳是自我’……(同上)……若有人说:‘鼻是自我’……(同上)……若有人说:‘舌是自我’……(同上)……若有人说:‘身是自我’……(同上)……若有人说:‘意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意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意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意是无我。

若有人说:‘法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法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法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意是无我,法是无我。

若有人说:‘意识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意识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意识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意是无我,法是无我,意识是无我。

若有人说:‘意触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意触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意触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意是无我,法是无我,意识是无我,意触是无我。

若有人说:‘受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受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受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意是无我,法是无我,意识是无我,意触是无我,受是无我。

若有人说:‘爱是自我’,这不成立。因为爱有生起,也有坏灭,这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它有生起,也有坏灭,那他就会认为:‘我的自我生起又坏灭。’所以,若有人说‘爱是自我’,这不成立。因此,意是无我,法是无我,意识是无我,意触是无我,受是无我,爱是无我。

“比丘们,此即导致身见生起的修行之道:他把眼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色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眼识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眼触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受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爱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耳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同上)……他把鼻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同上)……他把舌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同上)……他把身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同上)……他把意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法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意识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意触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受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他把爱看作‘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

比丘们,此即导致身见灭尽的修行之道:他把眼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色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眼识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眼触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受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爱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耳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同上)……他把鼻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同上)……他把舌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同上)……他把身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同上)……他把意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法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意识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意触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受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他把爱看作‘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我的自我’。

“比丘们,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当他受乐受触动时,他欢喜、赞叹、执着。于是随眠贪欲随之而生。当他受苦受触动时,他悲伤、疲惫、哀叹、捶胸、陷入迷惑。于是随眠瞋恚随之而生。当他受不苦不乐受触动时,他不能如实地了知该受的生起、坏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于是随眠无明随之而生。比丘们,如果他不能舍弃乐受的随眠贪欲,不能除去苦受的随眠瞋恚,不能根除不苦不乐受的随眠无明,不能舍弃无明,不能生起明,他就能在今生了结痛苦——此说不成立。

缘耳与声,生起耳识……(同上)……缘鼻与香,生起鼻识……(同上)……缘舌与味,生起舌识……(同上)……缘身与触,生起身识……(同上)……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当他受乐受触动时,他欢喜、赞叹、执着。于是随眠贪欲随之而生。当他受苦受触动时,他悲伤、疲惫、哀叹、捶胸、陷入迷惑。于是随眠瞋恚随之而生。当他受不苦不乐受触动时,他不能如实地了知该受的生起、坏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于是随眠无明随之而生。比丘们,如果他不能舍弃乐受的随眠贪欲,不能除去苦受的随眠瞋恚,不能根除不苦不乐受的随眠无明,不能舍弃无明,不能生起明,他就能在今生了结痛苦——此说不成立。

“比丘们,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当他受乐受触动时,他不再欢喜、不再赞叹、不再执着。于是随眠贪欲不再随之而生。当他受苦受触动时,他不再悲伤、不再疲惫、不再哀叹、不再捶胸、不再陷入迷惑。于是随眠瞋恚不再随之而生。当他受不苦不乐受触动时,他如实地了知该受的生起、坏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于是随眠无明不再随之而生。比丘们,如果他舍弃乐受的随眠贪欲,除去苦受的随眠瞋恚,根除不苦不乐受的随眠无明,舍弃无明,生起明,他就能在今生了结痛苦——此说成立。

缘耳与声,生起耳识……(同上)……

缘鼻与香,生起鼻识……(同上)……

缘舌与味,生起舌识……(同上)……

缘身与触,生起身识……(同上)……

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和合即是触,以触为缘生起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当他受乐受触动时,他不再欢喜、不再赞叹、不再执着。于是随眠贪欲不再随之而生。当他受苦受触动时,他不再悲伤、不再疲惫、不再哀叹、不再捶胸、不再陷入迷惑。于是随眠瞋恚不再随之而生。当他受不苦不乐受触动时,他如实地了知该受的生起、坏灭、乐味、过患和出离。于是随眠无明不再随之而生。比丘们,如果他舍弃乐受的随眠贪欲,除去苦受的随眠瞋恚,根除不苦不乐受的随眠无明,舍弃无明,生起明,他就能在今生了结痛苦——此说成立。

“比丘们,如此观察的已闻圣弟子,对眼厌离,对色厌离,对眼识厌离,对眼触厌离,对受厌离,对爱厌离。对耳厌离,对声厌离……(同上)……对鼻厌离,对香厌离……(同上)……对舌厌离,对味厌离……(同上)……对身厌离,对触厌离……(同上)……对意厌离,对法厌离,对意识厌离,对意触厌离,对受厌离,对爱厌离。因厌离而离贪,因离贪而解脱。解脱时,他知道‘我已解脱’。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后有。’”

世尊如此说道。那些比丘心满意足,欢喜世尊所说。世尊宣说此经时,大约有六十位比丘,其心无取着地从诸漏中解脱。

《六六经》第六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