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38经 概要分析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园精舍给孤独园。于是,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大德!”世尊说:“比丘们,我将为你们宣说概要分析。仔细听,善加思惟;我将要宣说。”那些比丘回答世尊:“是的,大德!”世尊说:
“比丘们,比丘应当这样这样地审视,当这样这样地审视时,他的识就不会向外散乱、分散,也不会在内心建立,更不会执取而生起恐惧。比丘们,当识不向外散乱、分散,在内心不建立,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时,未来就不会有生、老、死、苦的集起。”世尊说完此话,随即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
于是,在世尊离开不久后,那些比丘心想:“朋友们,世尊简略地宣说了概要,而未详细解释其义,就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说:‘比丘们,比丘应当这样这样地审视,当这样这样地审视时,他的识就不会向外散乱、分散,也不会在内心建立,更不会执取而生起恐惧。比丘们,当识不向外散乱、分散,在内心不建立,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时,未来就不会有生、老、死、苦的集起。’谁能详细解释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呢?”于是,那些比丘心想:“这位具寿摩诃迦旃延受到世尊的赞叹,也受到同行智者的尊重;具寿摩诃迦旃延能够详细解释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不如我们去见具寿摩诃迦旃延,拜访他,询问此事。”
于是,那些比丘去见具寿摩诃迦旃延,拜访他,并与具寿摩诃迦旃延相互问候、寒暄。互致问候和寒暄之后,他们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那些比丘对具寿摩诃迦旃延说:
“迦旃延尊者,世尊简略地宣说了概要,而未详细解释其义,就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说:‘比丘们,比丘应当这样这样地审视,当这样这样地审视时,他的识就不会向外散乱、分散,也不会在内心建立,更不会执取而生起恐惧。比丘们,当识不向外散乱、分散,在内心不建立,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时,未来就不会有生、老、死、苦的集起。’迦旃延尊者,在世尊离开不久后,我们心想:‘朋友们,世尊简略地宣说了概要,而未详细解释其义,就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说:比丘们,比丘应当这样这样地审视,当这样这样地审视时,他的识就不会向外散乱、分散,也不会在内心建立,更不会执取而生起恐惧。比丘们,当识不向外散乱、分散,在内心不建立,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时,未来就不会有生、老、死、苦的集起。’谁能详细解释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呢?’迦旃延尊者,我们心想:‘这位具寿摩诃迦旃延受到世尊的赞叹,也受到同行智者的尊重。具寿摩诃迦旃延能够详细解释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不如我们去见具寿摩诃迦旃延,拜访他,询问此事。’请具寿摩诃迦旃延为我们解释吧。”
“‘朋友们,这就像一个人寻求核心,寻找核心,在寻求核心时,越过一棵有核心的大树的根部,越过树干,却想在枝叶中寻找核心。同样地,朋友们,世尊就在你们面前,你们却越过世尊,认为可以向我们询问此事。朋友们,世尊是知者、见者,是眼者、智者、法者、梵者,是宣说者、开示者,是义理的引导者,是不死者的赐予者,是法的拥有者,是如来。现在正是你们向世尊询问此事的时候;你们应该按照世尊的解释来受持。’‘迦旃延尊者,的确如此,世尊是知者、见者,是眼者、智者、法者、梵者,是宣说者、开示者,是义理的引导者,是不死者的赐予者,是法的拥有者,是如来。现在正是我们向世尊询问此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照世尊的解释来受持。然而,具寿摩诃迦旃延受到世尊的赞叹,也受到同行智者的尊重。具寿摩诃迦旃延能够详细解释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请具寿摩诃迦旃延不辞辛劳地为我们解释吧。’‘既然如此,朋友们,仔细听,善加思惟;我将要宣说。’那些比丘回答具寿摩诃迦旃延:‘是的,朋友!’具寿摩诃迦旃延说:
‘朋友们,世尊简略地宣说了概要,而未详细解释其义,就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说:“比丘们,比丘应当这样这样地审视,当这样这样地审视时,他的识就不会向外散乱、分散,也不会在内心建立,更不会执取而生起恐惧。比丘们,当识不向外散乱、分散,在内心不建立,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时,未来就不会有生、老、死、苦的集起。”朋友们,我对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是这样详细理解的。
“朋友们,何谓向外散乱、分散的识?朋友们,在此,比丘以眼见色后,识随逐色的表象,执著于色的味,束缚于色的味,连结于色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向外散乱、分散的识。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觉……以意知法后,识随逐法的表象,执著于法的味,束缚于法的味,连结于法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向外散乱、分散的识。朋友们,这被称为向外散乱、分散的识。
“朋友们,何谓不向外散乱、分散的识?朋友们,在此,比丘以眼见色后,识不随逐色的表象,不执著于色的味,不束缚于色的味,不连结于色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不向外散乱、分散的识。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觉……以意知法后,识不随逐法的表象,不执著于法的味,不束缚于法的味,不连结于法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不向外散乱、分散的识。朋友们,这被称为不向外散乱、分散的识。
“朋友们,何谓在内心建立?朋友们,在此,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安住于初禅。他的识随逐离生喜乐,执著于离生喜乐的味,束缚于离生喜乐的味,连结于离生喜乐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内心建立。
“再者,朋友们,比丘止息寻伺,内心平静,心一境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安住于第二禅。他的识随逐定生喜乐,执著于定生喜乐的味,束缚于定生喜乐的味,连结于定生喜乐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内心建立。
“再者,朋友们,比丘离喜,住于舍,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贤圣者称之为‘舍,具念,乐住’,具足安住于第三禅。他的识随逐舍,执著于舍乐的味,束缚于舍乐的味,连结于舍乐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内心建立。
“再者,朋友们,比丘断乐断苦,在先前已灭除喜忧,不苦不乐,由舍念清净,具足安住于第四禅。他的识随逐不苦不乐,执著于不苦不乐的味,束缚于不苦不乐的味,连结于不苦不乐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内心建立。朋友们,这被称为在内心建立。
“朋友们,何谓在内心不建立?朋友们,在此,比丘离欲、离不善法……具足安住于初禅。他的识不随逐离生喜乐,不执著于离生喜乐的味,不束缚于离生喜乐的味,不连结于离生喜乐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内心不建立。
“再者,朋友们,比丘止息寻伺……具足安住于第二禅。他的识不随逐定生喜乐,不执著于定生喜乐的味,不束缚于定生喜乐的味,不连结于定生喜乐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内心不建立。
“再者,朋友们,比丘离喜……具足安住于第三禅。他的识不随逐舍,不执著于舍乐的味,不束缚于舍乐的味,不连结于舍乐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内心不建立。
“再者,朋友们,比丘断乐断苦,在先前已灭除喜忧,不苦不乐,由舍念清净,具足安住于第四禅。他的识不随逐不苦不乐,不执著于不苦不乐的味,不束缚于不苦不乐的味,不连结于不苦不乐的味的系缚,这被称为内心不建立。朋友们,这被称为在内心不建立。
“朋友们,何谓执取而生起恐惧?朋友们,在此,未受教导的凡夫,未曾见过圣者,不熟悉圣法,未曾受过圣法训练;未曾见过善士,不熟悉善士法,未曾受过善士法训练。他视色为我,或我拥有色,或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中。当他的色变异,变得不同时,他的识就随逐色的变异。他的识随逐色的变异而生起恐惧,种种法生起缠绕其心。由于心的缠绕,他便感到惊恐、烦恼、希求,执取而生起恐惧。他视受为我……视想为我……视行为我……视识为我,或我拥有识,或我在识中,或识在我中。当他的识变异,变得不同时,他的识就随逐识的变异。他的识随逐识的变异而生起恐惧,种种法生起缠绕其心。由于心的缠绕,他便感到惊恐、烦恼、希求,执取而生起恐惧。朋友们,这被称为执取而生起恐惧。
“朋友们,何谓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朋友们,在此,已受教导的圣弟子,曾见过圣者,熟悉圣法,曾受过圣法训练;曾见过善士,熟悉善士法,曾受过善士法训练。他不视色为我,不我拥有色,不我在色中,不色在我中。当他的色变异,变得不同时,他的识不随逐色的变异。他的识不随逐色的变异,不生起恐惧,种种法不缠绕其心。由于心不缠绕,他便不感到惊恐,不烦恼,不希求,不执取而无所恐惧。他不视受为我……不视想为我……不视行为我……不视识为我,不我拥有识,不我在识中,不识在我中。当他的识变异,变得不同时,他的识不随逐识的变异。他的识不随逐识的变异,不生起恐惧,种种法不缠绕其心。由于心不缠绕,他便不感到惊恐,不烦恼,不希求,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朋友们,这被称为不执取而无所恐惧。
“朋友们,世尊简略地宣说了概要,而未详细解释其义,就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说:‘比丘们,比丘应当这样这样地审视,当这样这样地审视时,他的识就不会向外散乱、分散,也不会在内心建立,更不会执取而生起恐惧。比丘们,当识不向外散乱、分散,在内心不建立,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时,未来就不会有生、老、死、苦的集起。’朋友们,我对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是这样详细理解的。如果各位朋友希望,可以去拜访世尊,向他询问此事;你们应该按照世尊的解释来受持。”
于是,那些比丘欢喜、随喜具寿摩诃迦旃延的说法,从座位起身,去见世尊,拜访他,顶礼世尊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那些比丘对世尊说:
“大德,世尊简略地宣说了概要,而未详细解释其义,就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说:‘比丘们,比丘应当这样这样地审视,当这样这样地审视时,他的识就不会向外散乱、分散,也不会在内心建立,更不会执取而生起恐惧。比丘们,当识不向外散乱、分散,在内心不建立,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时,未来就不会有生、老、死、苦的集起。’”
“大德,在世尊离开不久后,我们心想:‘朋友们,世尊简略地宣说了概要,而未详细解释其义,就从座位起身,进入精舍说:比丘们,比丘应当这样这样地审视,当这样这样地审视时,他的识就不会向外散乱、分散,也不会在内心建立,更不会执取而生起恐惧。比丘们,当识不向外散乱、分散,在内心不建立,不执取而无所恐惧时,未来就不会有生、老、死、苦的集起。’谁能详细解释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呢?’大德,我们心想:‘这位具寿摩诃迦旃延受到世尊的赞叹,也受到同行智者的尊重。具寿摩诃迦旃延能够详细解释世尊所简略宣说而未详细解释的义理。不如我们去见具寿摩诃迦旃延,拜访他,询问此事。’
“于是,大德,我们去见具寿摩诃迦旃延,拜访他,向具寿摩诃迦旃延询问此事。大德,具寿摩诃迦旃延以这些方面、这些词语、这些表述,详细解释了其义。”
“比丘们,摩诃迦旃延是贤明的;比丘们,摩诃迦旃延是大智的。比丘们,即使你们向我询问此事,我也将像摩诃迦旃延所解释的那样解释。这就是它的意义。你们就应该这样受持。”
世尊说完此话。那些比丘心满意足,欢喜世尊的说法。
概要分析经第八终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