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21经 小空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那时,尊者阿难在傍晚时分从独处中起来,前往世尊所在之处;抵达后,顶礼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尊者阿难对世尊说道:“世尊,有一次世尊住在释迦族的名为那迦罗迦的市镇。在那里,世尊,我从世尊面前亲耳听到,亲身领受:‘阿难,我现在多住于空性住。’世尊,我是否善听、善取、善思、善持了呢?”世尊说:“确实,阿难,你善听、善取、善思、善持了。阿难,我过去也是,现在也是,多住于空性住。阿难,就像这鹿母讲堂,空无象、牛、马、骡,空无金、银,空无人、女集会,然而这里并非空无一物,即有比丘僧团依此而和合一。同样地,阿难,比丘不作意村想,不作意人想,而作意依林想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林想。他这样了知:‘凡是依村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人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然而此处并非没有此许烦恼,即依林想而一。’他了知:‘此想空无村想’,‘此想空无人想’,‘然而此处并非空无一物,即依林想而一。’因此,凡此处没有的,他便观察其为空;凡此处剩余的,他便了知‘此存在’。阿难,这样,他对此空性的趣入是如实、不颠倒、清净的。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人想,不作意林想,而作意依地想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地想。阿难,就像一张百钉钉牢的牛皮,平坦无皱。同样地,阿难,比丘不作意此大地上的高低不平、河流险阻、荆棘林木、山岳崎岖等一切,而作意依地想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地想。他这样了知:‘凡是依人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林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然而此处并非没有此许烦恼,即依地想而一。’他了知:‘此想空无人想’,‘此想空无林想’,‘然而此处并非空无一物,即依地想而一。’因此,凡此处没有的,他便观察其为空;凡此处剩余的,他便了知‘此存在’。阿难,这样,他对此空性的趣入是如实、不颠倒、清净的。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林想,不作意地想,而作意依空无边处想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空无边处想。他这样了知:‘凡是依林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地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然而此处并非没有此许烦恼,即依空无边处想而一。’他了知:‘此想空无林想’,‘此想空无地想’,‘然而此处并非空无一物,即依空无边处想而一。’因此,凡此处没有的,他便观察其为空;凡此处剩余的,他便了知‘此存在’。阿难,这样,他对此空性的趣入是如实、不颠倒、清净的。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地想,不作意空无边处想,而作意依识无边处想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识无边处想。他这样了知:‘凡是依地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空无边处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然而此处并非没有此许烦恼,即依识无边处想而一。’他了知:‘此想空无地想’,‘此想空无空无边处想’,‘然而此处并非空无一物,即依识无边处想而一。’因此,凡此处没有的,他便观察其为空;凡此处剩余的,他便了知‘此存在’。阿难,这样,他对此空性的趣入是如实、不颠倒、清净的。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空无边处想,不作意识无边处想,而作意依无所有处想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无所有处想。他这样了知:‘凡是依空无边处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识无边处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然而此处并非没有此许烦恼,即依无所有处想而一。’他了知:‘此想空无空无边处想’,‘此想空无识无边处想’,‘然而此处并非空无一物,即依无所有处想而一。’因此,凡此处没有的,他便观察其为空;凡此处剩余的,他便了知‘此存在’。阿难,这样,他对此空性的趣入是如实、不颠倒、清净的。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识无边处想,不作意无所有处想,而作意依非想非非想处想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非想非非想处想。他这样了知:‘凡是依识无边处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无所有处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然而此处并非没有此许烦恼,即依非想非非想处想而一。’他了知:‘此想空无识无边处想’,‘此想空无无所有处想’,‘然而此处并非空无一物,即依非想非非想处想而一。’因此,凡此处没有的,他便观察其为空;凡此处剩余的,他便了知‘此存在’。阿难,这样,他对此空性的趣入是如实、不颠倒、清净的。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无所有处想,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想,而作意依无相心三昧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无相心三昧。他这样了知:‘凡是依无所有处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非想非非想处想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然而此处并非没有此许烦恼,即依此身六处缘生命。’他了知:‘此想空无无所有处想’,‘此想空无非想非非想处想’,‘然而此处并非空无一物,即依此身六处缘生命。’因此,凡此处没有的,他便观察其为空;凡此处剩余的,他便了知‘此存在’。阿难,这样,他对此空性的趣入是如实、不颠倒、清净的。
“再者,阿难,比丘不作意无所有处想,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想,而作意依无相心三昧而一。他的心趋入、净信、安住、解脱于无相心三昧。他这样了知:‘此无相心三昧亦是造作、有思作的。’‘凡是造作、有思作的,皆是无常、灭法。’他这样了知、这样现观时,他的心从欲漏中解脱,从有漏中解脱,从无明漏中解脱。于解脱中,生起‘已解脱’之智。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后有。’他这样了知:‘凡是依欲漏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有漏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凡是依无明漏而有的烦恼,在此处没有;然而此处并非没有此许烦恼,即依此身六处缘生命。’他了知:‘此想空无欲漏’,‘此想空无有漏’,‘此想空无无明漏’,‘然而此处并非空无一物,即依此身六处缘生命。’因此,凡此处没有的,他便观察其为空;凡此处剩余的,他便了知‘此存在’。阿难,这样,他对此空性的趣入是如实、不颠倒、清净、无上的。
“阿难,凡是过去世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具足清净无上空性而住者,他们都具足此清净无上空性而住。阿难,凡是未来世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具足清净无上空性而住者,他们都将具足此清净无上空性而住。阿难,凡是现在世的沙门或婆罗门,凡是具足清净无上空性而住者,他们都具足此清净无上空性而住。因此,阿难,你们应当这样学习:‘我们将具足清净无上空性而住。’”
世尊说了此话。尊者阿难心生欢喜,随喜世尊所说。
小空经第一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