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12经 六净经
我曾这样听闻,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在那儿,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尊者!”佛陀接着说:
“比丘们,在此,有比丘宣称:‘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生。’比丘们,对于这位比丘所说的话,既不要赞许,也不要排斥。在不赞许也不排斥的情况下,应该向他提问:‘友伴啊,那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世尊,正确地宣说了四种言说。哪四种呢?对所见说所见,对所闻说所闻,对所思说所思,对所识说所识。友伴啊,这四种言说,是那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世尊正确地宣说的。那么,尊者是如何了知、如何了见,才在这四种言说中,心无执著,从诸漏中解脱呢?’比丘们,对于一位漏尽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放下重担,达到自己的目标,解除了有结,正解脱者,他应该这样回答:‘友伴啊,我于所见,不执著、不偏离、不依赖、不系缚、已解脱、已离系、心已超越界限而住。友伴啊,我于所闻……友伴啊,我于所思……友伴啊,我于所识,不执著、不偏离、不依赖、不系缚、已解脱、已离系、心已超越界限而住。友伴啊,我这样了知、这样了见,才在这四种言说中,心无执著,从诸漏中解脱。’比丘们,对于这位比丘所说的话,应该赞许、随喜。在赞许、随喜之后,应该进一步提问。
“‘友伴啊,那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世尊,正确地宣说了这五种取蕴。哪五种呢?即: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友伴啊,这五种取蕴,是那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世尊正确地宣说的。那么,尊者是如何了知、如何了见,才在这五种取蕴中,心无执著,从诸漏中解脱呢?’比丘们,对于一位漏尽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放下重担,达到自己的目标,解除了有结,正解脱者,他应该这样回答:‘友伴啊,我了知色是无常、离欲、不可依赖的,了知对色所产生的执著、依著、心之住著、倾向、随眠,因其灭尽、离欲、灭除、舍弃、放下,我的心已解脱。友伴啊,我了知受……友伴啊,我了知想……友伴啊,我了知行……友伴啊,我了知识是无常、离欲、不可依赖的,了知对识所产生的执著、依著、心之住著、倾向、随眠,因其灭尽、离欲、灭除、舍弃、放下,我的心已解脱。友伴啊,我这样了知、这样了见,才在这五种取蕴中,心无执著,从诸漏中解脱。’比丘们,对于这位比丘所说的话,应该赞许、随喜。在赞许、随喜之后,应该进一步提问。
“‘友伴啊,那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世尊,正确地宣说了这六种界。哪六种呢?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友伴啊,这六种界,是那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世尊正确地宣说的。那么,尊者是如何了知、如何了见,才在这六种界中,心无执著,从诸漏中解脱呢?’比丘们,对于一位漏尽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放下重担,达到自己的目标,解除了有结,正解脱者,他应该这样回答:‘友伴啊,我没有把地界视为自我,也没有把自我依附于地界。对地界所产生的依著、执著、心之住著、倾向、随眠,因其灭尽、离欲、灭除、舍弃、放下,我的心已解脱。友伴啊,我于水界……友伴啊,我于火界……友伴啊,我于风界……友伴啊,我于空界……友伴啊,我于识界,没有把识界视为自我,也没有把自我依附于识界。对识界所产生的依著、执著、心之住著、倾向、随眠,因其灭尽、离欲、灭除、舍弃、放下,我的心已解脱。友伴啊,我这样了知、这样了见,才在这六种界中,心无执著,从诸漏中解脱。’比丘们,对于这位比丘所说的话,应该赞许、随喜。在赞许、随喜之后,应该进一步提问。
“‘友伴啊,那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世尊,正确地宣说了这六种内外处。哪六种呢?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友伴啊,这六种内外处,是那知者、见者、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世尊正确地宣说的。那么,尊者是如何了知、如何了见,才在这六种内外处中,心无执著,从诸漏中解脱呢?’比丘们,对于一位漏尽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放下重担,达到自己的目标,解除了有结,正解脱者,他应该这样回答:‘友伴啊,我了知对眼、色、眼识以及眼识所识之法中,所有贪、瞋、喜、爱、执著、依著、心之住著、倾向、随眠,因其灭尽、离欲、灭除、舍弃、放下,我的心已解脱。友伴啊,我了知对耳、声、耳识……友伴啊,我了知对鼻、香、鼻识……友伴啊,我了知对舌、味、舌识……友伴啊,我了知对身、触、身识……友伴啊,我了知对意、法、意识以及意识所识之法中,所有贪、瞋、喜、爱、执著、依著、心之住著、倾向、随眠,因其灭尽、离欲、灭除、舍弃、放下,我的心已解脱。友伴啊,我这样了知、这样了见,才在这六种内外处中,心无执著,从诸漏中解脱。’比丘们,对于这位比丘所说的话,应该赞许、随喜。在赞许、随喜之后,应该进一步提问。
“‘那么,尊者是如何了知、如何了见,才在这有识之身以及所有外在的相中,彻底根除了我慢、我所慢、慢随眠呢?’比丘们,对于一位漏尽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放下重担,达到自己的目标,解除了有结,正解脱者,他应该这样回答:‘友伴啊,从前,我还是在家人时,愚痴无知。于是,如来或如来的弟子为我说法。我听闻佛法后,对如来生起了信心。我这样获得了信心后,如此思惟:在家是束缚、尘垢道,出家是旷野。在家生活,要做到完全圆满、完全清净、如贝壳般磨光的梵行,是不容易的。不如我剃除须发,披上袈裟,从在家出家,过无家生活。’
“‘友伴啊,后来,我舍弃了或多或少的财产,或多或少的亲戚,剃除了须发,披上袈裟,从在家出家,过无家生活。我这样出家后,遵循比丘的学处和生活方式,舍弃杀生,远离杀生,刀杖已放下,怀有惭愧,富有慈悲心,为一切众生福利而住。舍弃不与取,远离不与取,只取被给予的,期望被给予的,以清净无盗的方式生活。舍弃非梵行,修习梵行,远离淫欲,远离世俗法。舍弃妄语,远离妄语,说真话,守信用,可靠,不欺骗世人。舍弃离间语,远离离间语,不听此而告彼以离间此等,不听彼而告此以离间彼等;从而和合离间者,支持和合者,乐于和合,喜于和合,说和合的言语。舍弃粗恶语,远离粗恶语,说那些柔和、悦耳、可爱、入心、高尚、受大众喜爱的言语。舍弃杂秽语,远离杂秽语,适时说语、说真实语、说有义语、说法语、说律语,说有价值、有理由、有分寸、有益的言语。
“‘我远离了伤害种子和植物。我只吃一餐,夜间不食,远离非时食。我远离了歌舞、音乐、看戏。我远离了花鬘、香料、涂抹、佩戴装饰品。我远离了高床大床。我远离了接受金银。我远离了接受生谷物。我远离了接受生肉。我远离了接受妇女和少女。我远离了接受奴婢。我远离了接受山羊和绵羊。我远离了接受鸡和猪。我远离了接受象、牛、马和母马。我远离了接受田地和宅基地。我远离了从事送信和跑腿。我远离了买卖。我远离了欺骗秤、伪造钱币、伪造度量衡。我远离了贿赂、欺骗、诈骗和不诚实。我远离了砍伐、杀害、捆绑、抢劫、掠夺和强暴。
“‘我对维持身体的衣物感到知足,对维持肚子的食物感到知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带着我的必需品。就像鸟儿无论飞到哪里,都只带着翅膀一样。友伴啊,我也是如此,我对维持身体的衣物感到知足,对维持肚子的食物感到知足。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带着我的必需品。我具足这圣戒蕴,感受到了内在的无过失之乐。
“‘我用眼看到色时,不取相、不取随好;对于眼根不守护时,贪欲和忧恼等恶不善法会侵染,为了制止它们,我致力于守护眼根,在眼根上实践自制。我用耳听到声时……我用鼻闻到香时……我用舌尝到味时……我用身触到触时……我用意识法时,不取相、不取随好;对于意根不守护时,贪欲和忧恼等恶不善法会侵染,为了制止它们,我致力于守护意根,在意根上实践自制。我具足这圣根律仪,感受到了内在的无热恼之乐。
“‘我于前进、后退时,都正知;于看、望时,都正知;于屈伸时,都正知;于穿衣、持钵、着袈裟时,都正知;于食、饮、嚼、尝时,都正知;于大小便时,都正知;于行、住、坐、卧、醒、言、默时,都正知。
“‘我具足这圣戒蕴,具足这圣圣知足,具足这圣根律仪,具足这圣念正知,我选择寂静的住处:森林、树下、山岳、山谷、山洞、墓地、林地、露天、稻草堆。饭后,我从乞食处回来,盘腿而坐,身体挺直,将念置于面前。
“‘我舍弃了世间的贪欲,以离贪的心而住,清净了心。舍弃了瞋恚与恶意,以无瞋的心而住,对一切众生怀有慈悲心,清净了心。舍弃了惛沉与睡眠,离惛沉睡眠而住,心中光明,正念正知,清净了心。舍弃了掉举与恶作,不掉举而住,内心寂静,清净了心。舍弃了疑,度过了疑虑而住,对善法无疑惑,清净了心。
“‘我舍弃了这五盖,这是心的杂染,是智慧的削弱者。我远离了欲乐,远离了不善法,达到有寻有伺、离生喜乐的初禅而住。寻伺寂灭,内在清净,心意专一,达到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的二禅而住……达到三禅……达到四禅而住。
“‘当我的心这样达到定境,清净、皎洁、无垢、无染、柔软、适用、稳固、达到不动时,我将心转向漏尽智。我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集”,如实了知“这是苦灭”,如实了知“这是导向苦灭的道”;我如实了知“这些是漏”,如实了知“这是漏集”,如实了知“这是漏灭”,如实了知“这是导向漏灭的道”。当我的心这样了知、这样了见时,心从欲漏中解脱,心从有漏中解脱,心从无明漏中解脱。在解脱时,我生起了“已解脱”的智慧。我了知: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生。友伴啊,我这样了知、这样了见,才在这有识之身以及所有外在的相中,彻底根除了我慢、我所慢、慢随眠。’比丘们,对于这位比丘所说的话,应该赞许、随喜。在赞许、随喜之后,应该这样对他说:‘友伴啊,我们的获得,我们的善得,我们得见这样一位同梵行者!’”
佛陀说了此话。那些比丘们心满意足,欢喜佛陀所说。
六净经第二部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