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05经 善星经

中部105经 善星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住在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那时,许多比丘在世尊面前宣称:“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再有后有,我已知晓。”离车子善星听说:“听说许多比丘在世尊面前宣称:‘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再有后有,我已知晓。’”于是,离车子善星前往世尊之处,抵达后顶礼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善星离车子坐在一旁,对世尊说:“世尊,我听说:‘听说许多比丘在世尊面前宣称: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再有后有,我已知晓。’世尊,这些比丘在世尊面前如实宣称了吗?还是有些比丘出于增上慢而宣称了呢?”

“善星,那些在我面前宣称:‘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不再有后有,我已知晓’的比丘中,有些比丘是如实宣称,也有一些比丘是出于增上慢而宣称的。善星,那些如实宣称的比丘,他们的确如此;而那些出于增上慢而宣称的比丘,善星,如来会这样想:‘我要为他们说法。’善星,如来就是这样想:‘我要为他们说法。’然而,这里有些愚痴之人,反复编造问题,来到如来面前提问。善星,那时如来虽这样想:‘我要为他们说法’,但也会有所不同。”“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世尊应说法。比丘们听闻世尊的教导后将会记住。”“既然如此,善星,你仔细听,好好思惟,我将解说。”“世尊,是的。”离车子善星回答世尊。世尊如此说道:

“善星,这有五种欲功德。哪五种呢?眼所识的色,是可意、可爱、可喜、引人欲乐、令人染著的;耳所识的声音……鼻所识的气味……舌所识的味道……身所识的触,是可意、可爱、可喜、引人欲乐、令人染著的。善星,这就是五种欲功德。

“善星,这确有可能,即有人在此世间沉迷于世俗的诱惑。善星,沉迷于世俗诱惑的人,相应的话题就会出现,他会思惟、观察符合其本性之事,他会亲近那样的人,并从中获得满足;然而,当谈论与不动相关的话题时,他不会倾听,不会留意,不会提起知解之心,也不会亲近那样的人,更不会从中获得满足。善星,譬如,有人长期远离自己的村庄或城镇,他看到另一个人刚从那个村庄或城镇出来。那人就会向他询问那个村庄或城镇的安宁、丰饶和健康状况;那个人也会向他讲述那个村庄或城镇的安宁、丰饶和健康状况。善星,你认为那个人会倾听那个人的话,留意,提起知解之心,亲近那个人,并从中获得满足吗?”“是的,世尊。”“善星,正是如此,这确有可能,即有人在此世间沉迷于世俗的诱惑。善星,沉迷于世俗诱惑的人,相应的话题就会出现,他会思惟、观察符合其本性之事,他会亲近那样的人,并从中获得满足;然而,当谈论与不动相关的话题时,他不会倾听,不会留意,不会提起知解之心,也不会亲近那样的人,更不会从中获得满足。他应被理解为:‘这个人解脱了不动结,沉迷于世俗的诱惑。’

“善星,这确有可能,即有人在此世间沉迷于不动。善星,沉迷于不动的人,相应的话题就会出现,他会思惟、观察符合其本性之事,他会亲近那样的人,并从中获得满足;然而,当谈论与世俗诱惑相关的话题时,他不会倾听,不会留意,不会提起知解之心,也不会亲近那样的人,更不会从中获得满足。善星,譬如,一片黄叶从树上落下,不可能再变绿;同样,善星,沉迷于不动的人,他的世俗诱惑之结已断除。他应被理解为:‘这个人解脱了世俗诱惑之结,沉迷于不动。’

“善星,这确有可能,即有人在此世间沉迷于无所有处。善星,沉迷于无所有处的人,相应的话题就会出现,他会思惟、观察符合其本性之事,他会亲近那样的人,并从中获得满足;然而,当谈论与不动相关的话题时,他不会倾听,不会留意,不会提起知解之心,也不会亲近那样的人,更不会从中获得满足。善星,譬如,一块大石头被劈成两半,不可能再合拢;同样,善星,沉迷于无所有处的人,他的不动之结已断裂。他应被理解为:‘这个人解脱了不动之结,沉迷于无所有处。’

“善星,这确有可能,即有人在此世间沉迷于非想非非想处。善星,沉迷于非想非非想处的人,相应的话题就会出现,他会思惟、观察符合其本性之事,他会亲近那样的人,并从中获得满足;然而,当谈论与无所有处相关的话题时,他不会倾听,不会留意,不会提起知解之心,也不会亲近那样的人,更不会从中获得满足。善星,譬如,一个人吃过美味的食物后会将其丢弃。善星,你认为那个人还会想再次吃那份食物吗?”“不会的,世尊。”“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世尊,那份食物已被视为令人厌恶的。”“善星,正是如此,沉迷于非想非非想处的人,他的无所有处之结已被抛弃。他应被理解为:‘这个人解脱了无所有处之结,沉迷于非想非非想处。’

“善星,这确有可能,即有人在此世间如实解脱于涅槃。善星,如实解脱于涅槃的人,相应的话题就会出现,他会思惟、观察符合其本性之事,他会亲近那样的人,并从中获得满足;然而,当谈论与非想非非想处相关的话题时,他不会倾听,不会留意,不会提起知解之心,也不会亲近那样的人,更不会从中获得满足。善星,譬如,一棵棕榈树被砍掉树梢,不可能再发芽;同样,善星,如实解脱于涅槃的人,他的非想非非想处之结已被斩草除根,像棕榈树桩一样,无法再生,将来不会再产生。他应被理解为:‘这个人解脱了非想非非想处之结,如实解脱于涅槃。’”

“善星,这确有可能,即有些比丘会这样想:‘沙门所说的渴爱是毒箭,无明是毒素,因为贪欲而受苦。我的渴爱毒箭已拔除,无明毒素已清除,我已如实解脱于涅槃。’然而,他的这种想法并不真实。他会去追求那些对如实解脱于涅槃的人不适宜的事物;他会用眼睛追求不适宜的色,用耳朵追求不适宜的声音,用鼻子追求不适宜的气味,用舌头追求不适宜的味道,用身体追求不适宜的触,用意念追求不适宜的法。当他用眼睛追求不适宜的色,用耳朵追求不适宜的声音,用鼻子追求不适宜的气味,用舌头追求不适宜的味道,用身体追求不适宜的触,用意念追求不适宜的法时,贪欲就会污染他的心。他因贪欲污染的心而遭受死亡或濒临死亡的痛苦。

“善星,譬如,一个人被一支涂有剧毒的箭射中。他的亲朋好友会为他请来一位外科医生。那位外科医生会用刀切开伤口。切开伤口后,他会用探针探寻毒箭。探寻到毒箭后,他会拔出毒箭,并清除残余的毒素。当他知道毒素已清除但仍有残余时,他会这样说:‘喂,这个人,你的毒箭已拔出,毒素已清除,但仍有残余。这不会对你造成危险。你应该吃适合的食物,不要吃不适合的食物,以免伤口流脓。你应该按时清洗伤口,按时涂抹伤口,以免不按时清洗伤口、不按时涂抹伤口而导致伤口被脓血浸染。不要在风吹日晒下活动,以免在风吹日晒下活动时,灰尘和碎屑污染伤口。喂,这个人,你应该保护伤口,让它愈合。’然而,他会认为:‘我的毒箭已拔出,毒素已清除,没有残余。这不会对我造成危险。’他会吃不适合的食物。当他吃不适合的食物时,伤口就会流脓。他不会按时清洗伤口,也不会按时涂抹伤口。当他没有按时清洗伤口、没有按时涂抹伤口时,脓血就会浸染伤口。他会在风吹日晒下活动。当他在风吹日晒下活动时,灰尘和碎屑就会污染伤口。他不会保护伤口,也不会让伤口愈合。由于他这些不适合的行为,以及残余的毒素,两者结合,伤口就会恶化。他会因伤口恶化而遭受死亡或濒临死亡的痛苦。

“善星,正是如此,这确有可能,即有些比丘会这样想:‘沙门所说的渴爱是毒箭,无明是毒素,因为贪欲而受苦。我的渴爱毒箭已拔除,无明毒素已清除,我已如实解脱于涅槃。’然而,他的这种想法并不真实。他会去追求那些对如实解脱于涅槃的人不适宜的事物;他会用眼睛追求不适宜的色,用耳朵追求不适宜的声音,用鼻子追求不适宜的气味,用舌头追求不适宜的味道,用身体追求不适宜的触,用意念追求不适宜的法。当他用眼睛追求不适宜的色,用耳朵追求不适宜的声音,用鼻子追求不适宜的气味,用舌头追求不适宜的味道,用身体追求不适宜的触,用意念追求不适宜的法时,贪欲就会污染他的心。他因贪欲污染的心而遭受死亡或濒临死亡的痛苦。善星,在圣者的律中,所谓死亡,是指舍弃学处而退转;善星,所谓濒临死亡的痛苦,是指犯下任何污染的罪过。

“善星,这确有可能,即有些比丘会这样想:‘沙门所说的渴爱是毒箭,无明是毒素,因为贪欲而受苦。我的渴爱毒箭已拔除,无明毒素已清除,我已如实解脱于涅槃。’当他如实解脱于涅槃时,他不会去追求那些对如实解脱于涅槃的人不适宜的事物;他不会用眼睛追求不适宜的色,不会用耳朵追求不适宜的声音,不会用鼻子追求不适宜的气味,不会用舌头追求不适宜的味道,不会用身体追求不适宜的触,不会用意念追求不适宜的法。当他不用眼睛追求不适宜的色,不用耳朵追求不适宜的声音,不用鼻子追求不适宜的气味,不用舌头追求不适宜的味道,不用身体追求不适宜的触,不用意念追求不适宜的法时,贪欲就不会污染他的心。他因心未被贪欲污染而不会遭受死亡或濒临死亡的痛苦。

“善星,譬如,一个人被一支涂有剧毒的箭射中。他的亲朋好友会为他请来一位外科医生。那位外科医生会用刀切开伤口。切开伤口后,他会用探针探寻毒箭。探寻到毒箭后,他会拔出毒箭,并清除无残余的毒素。当他知道毒素已清除且无残余时,他会这样说:‘喂,这个人,你的毒箭已拔出,毒素已清除,没有残余。这不会对你造成危险。你应该吃适合的食物,不要吃不适合的食物,以免伤口流脓。你应该按时清洗伤口,按时涂抹伤口。以免不按时清洗伤口、不按时涂抹伤口而导致伤口被脓血浸染。不要在风吹日晒下活动,以免在风吹日晒下活动时,灰尘和碎屑污染伤口。喂,这个人,你应该保护伤口,让它愈合。’他会认为:‘我的毒箭已拔出,毒素已清除,没有残余。这不会对我造成危险。’他会吃适合的食物。当他吃适合的食物时,伤口就不会流脓。他会按时清洗伤口,按时涂抹伤口。当他按时清洗伤口、按时涂抹伤口时,脓血就不会浸染伤口。他不会在风吹日晒下活动。当他不在风吹日晒下活动时,灰尘和碎屑就不会污染伤口。他会保护伤口,让伤口愈合。由于他这些适合的行为,以及被清除且无残余的毒素,两者结合,伤口就会愈合。他会因伤口愈合、皮肤完好而不会遭受死亡或濒临死亡的痛苦。

“善星,正是如此,这确有可能,即有些比丘会这样想:‘沙门所说的渴爱是毒箭,无明是毒素,因为贪欲而受苦。我的渴爱毒箭已拔除,无明毒素已清除,我已如实解脱于涅槃。’当他如实解脱于涅槃时,他不会去追求那些对如实解脱于涅槃的人不适宜的事物;他不会用眼睛追求不适宜的色,不会用耳朵追求不适宜的声音,不会用鼻子追求不适宜的气味,不会用舌头追求不适宜的味道,不会用身体追求不适宜的触,不会用意念追求不适宜的法。当他不用眼睛追求不适宜的色,不用耳朵追求不适宜的声音,不用鼻子追求不适宜的气味,不用舌头追求不适宜的味道,不用身体追求不适宜的触,不用意念追求不适宜的法时,贪欲就不会污染他的心。他因心未被贪欲污染而不会遭受死亡或濒临死亡的痛苦。

“善星,我所做的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其意义。这里的意义是:善星,所谓伤口,是指六种内处;善星,所谓毒素,是指无明;善星,所谓毒箭,是指渴爱;善星,所谓探针,是指念住;善星,所谓刀,是指圣慧;善星,所谓外科医生,是指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善星,一个比丘既然已在六触处保持自制,并知道‘取是苦的根源’,那么他已无取,已因取灭尽而解脱,又怎会把身体投入取中,或在心中生起取念呢?这不可能。善星,譬如,有一杯水,色泽、香气、味道都很好;但它混合了毒药。这时,一个人来了,他想活命,不想死;想快乐,厌恶痛苦。善星,你认为那个人会喝那杯水吗?他知道:‘我喝了它就会遭受死亡或濒临死亡的痛苦。’” “不会的,世尊。”“善星,正是如此,一个比丘既然已在六触处保持自制,并知道‘取是苦的根源’,那么他已无取,已因取灭尽而解脱,又怎会把身体投入取中,或在心中生起取念呢?这不可能。善星,譬如,有一条毒蛇,剧毒无比。这时,一个人来了,他想活命,不想死;想快乐,厌恶痛苦。善星,你认为那个人会把手或指头伸给那条剧毒的毒蛇吗?他知道:‘我被它咬了就会遭受死亡或濒临死亡的痛苦。’” “不会的,世尊。”“善星,正是如此,一个比丘既然已在六触处保持自制,并知道‘取是苦的根源’,那么他已无取,已因取灭尽而解脱,又怎会把身体投入取中,或在心中生起取念呢?这不可能。”

世尊如是说。善星离车子心满意足地认可世尊所说。

善星经第五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