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04经 萨摩伽马经
我曾这样听闻,有一次,佛陀住在释迦族的萨摩伽马。当时,尼乾子 · 难陀弗多刚刚在波伐逝世。他逝世后,尼乾子们分裂了,分成两派,争吵不休,互相争斗,互相用言语攻击,说:“你不懂这个法与律,我懂这个法与律。你怎么会懂这个法与律呢!你是邪行,我是正行。我说的符合,你说的谬误。你把该先说的放到后面说,把该后说的放到前面说。你惯常做的颠倒了。你的论点被推翻了。你被驳倒了,去寻求论点的解脱吧;或者如果你能,就阐明吧!” 我想,尼乾子 · 难陀弗多的追随者们之间确实发生了争斗。就连那些在家身穿白衣的尼乾子 · 难陀弗多的弟子们,也对尼乾子 · 难陀弗多心生厌倦、厌离、反感,就像那被恶劣宣说、未能导向解脱、不能导向寂静、非正等觉者所宣说、如破碎的塔庙般无所依怙的法与律一样。
于是,沙弥纯陀在波伐雨季安居结束后,来到萨摩伽马,去见阿难尊者。他走到阿难尊者那里,向阿难尊者行礼,然后坐到一边。沙弥纯陀坐到一边后,对阿难尊者说:“尊者,尼乾子 · 难陀弗多刚刚在波伐逝世。他逝世后,尼乾子们分裂了,分成两派……如破碎的塔庙般无所依怙。” 听了这话,阿难尊者对沙弥纯陀说:“纯陀道友,我们有话要向佛陀报告。来吧,纯陀道友,我们去见佛陀,把这件事报告给佛陀。” “好的,尊者。”沙弥纯陀答应了阿难尊者。
于是,阿难尊者和沙弥纯陀去见佛陀。他们走到佛陀那里,向佛陀行礼,然后坐到一边。阿难尊者坐到一边后,对佛陀说:“尊者,这位沙弥纯陀这样说:‘尊者,尼乾子 · 难陀弗多刚刚在波伐逝世。他逝世后,尼乾子们分裂了,分成两派……如破碎的塔庙般无所依怙。’ 尊者,我当时想:‘但愿佛陀逝世后,僧伽中不要发生争执;如果发生争执,那将不利于众生,不利于众生安乐,不利于许多人的利益,不利于天人和人类的安乐与苦痛。’”
“阿难,你认为呢?我所亲自证知并宣说的法,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你看到僧伽中有两位比丘在这些法上意见不一吗?” “尊者,佛陀所亲自证知并宣说的法,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我没有看到有两位比丘在这些法上意见不一。然而,尊者,有些个人,他们看似依止佛陀而住,他们可能会在佛陀逝世后在僧伽中引起争执,或者是在生计方面,或者是在波提木叉方面。如果发生争执,那将不利于众生,不利于众生安乐,不利于许多人的利益,不利于天人和人类的安乐与苦痛。” “阿难,这只是一点点争执,即关于生计或波提木叉的争执。然而,阿难,如果在道或行道方面发生争执,那将不利于众生,不利于众生安乐,不利于许多人的利益,不利于天人和人类的安乐与苦痛。”
“阿难,有六种争执的根源。是哪六种呢?阿难,这里有比丘嗔恚和怀恨。阿难,凡是嗔恚和怀恨的比丘,他会对导师不敬,不顺从,对法不敬,不顺从,对僧伽不敬,不顺从,在学处上也不圆满。阿难,凡是对导师不敬,不顺从,对法……对僧伽不敬,不顺从,在学处上也不圆满的比丘,他会在僧伽中引起争执;如果发生争执,那将不利于众生,不利于众生安乐,不利于许多人的利益,不利于天人和人类的安乐与苦痛。阿难,如果你们在内部或外部发现这样的争执根源,那么,阿难,你们就应该努力断除那个恶的争执根源。阿难,如果你们在内部或外部没有发现这样的争执根源,那么,阿难,你们就应该努力防止那个恶的争执根源在未来发生。这样,那个恶的争执根源就被断除了,这样,那个恶的争执根源在未来就不会发生。”
“再者,阿难,有比丘嫉妒和悭吝……再者,有比丘欺诈和虚伪……再者,有比丘恶欲和邪见……再者,有比丘固执己见,执着于自己的看法,难以放弃。阿难,凡是固执己见,执着于自己的看法,难以放弃的比丘,他会对导师不敬,不顺从,对法不敬,不顺从,对僧伽不敬,不顺从,在学处上也不圆满。阿难,凡是对导师不敬,不顺从,对法……对僧伽不敬,不顺从,在学处上也不圆满的比丘,他会在僧伽中引起争执;如果发生争执,那将不利于众生,不利于众生安乐,不利于许多人的利益,不利于天人和人类的安乐与苦痛。阿难,如果你们在内部或外部发现这样的争执根源,那么,阿难,你们就应该努力断除那个恶的争执根源。阿难,如果你们在内部或外部没有发现这样的争执根源,那么,阿难,你们就应该努力防止那个恶的争执根源在未来发生。这样,那个恶的争执根源就被断除了,这样,那个恶的争执根源在未来就不会发生。阿难,这些就是六种争执的根源。”
“阿难,有四种争议事宜。是哪四种呢?争论争议事宜、指责争议事宜、犯戒争议事宜、事务争议事宜——阿难,这些就是四种争议事宜。阿难,有七种处理争议事宜的方法——为了平息和止息已经发生的争议事宜,应该使用现前止诤、忆念止诤、无痴止诤、自白止诤、多数止诤、恶作止诤、如草覆地法。”
“阿难,现前止诤是如何运作的呢?阿难,这里有比丘们对是法还是非法,是律还是非律发生争执。阿难,那些比丘们都应该和合地聚集起来。聚集后,应该审视法的原理。审视法的原理后,应该按照那里所符合的来平息那个争议事宜。阿难,现前止诤就是这样运作的;并且,阿难,有些争议事宜就是这样得到平息的,即通过现前止诤。”
“阿难,多数止诤是如何运作的呢?阿难,如果那些比丘们无法在那个住处平息那个争议事宜。阿难,那些比丘们就应该去比丘更多的地方。在那里,大家都应该和合地聚集起来。聚集后,应该审视法的原理。审视法的原理后,应该按照那里所符合的来平息那个争议事宜。阿难,多数止诤就是这样运作的;并且,阿难,有些争议事宜就是这样得到平息的,即通过多数止诤。”
“阿难,忆念止诤是如何运作的呢?阿难,这里有比丘们以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来指责一位比丘——‘尊者是否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 他说:‘道友,我不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 阿难,应该对比丘给予忆念止诤。阿难,忆念止诤就是这样运作的;并且,阿难,有些争议事宜就是这样得到平息的,即通过忆念止诤。”
“阿难,无痴止诤是如何运作的呢?阿难,这里有比丘们以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来指责一位比丘——‘尊者是否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他说:‘道友,我不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指责他的人于是更加纠缠他,说:‘尊者,请好好想想,你是否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他说:‘道友,我当时处于疯狂状态,心智错乱。那时,我在疯狂中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说了很多不恰当的话。我不记得那件事。我是在糊涂时做的。’ 阿难,应该对比丘给予无痴止诤。阿难,无痴止诤就是这样运作的;并且,阿难,有些争议事宜就是这样得到平息的,即通过无痴止诤。”
“阿难,自白止诤是如何运作的呢?阿难,这里有比丘,无论被指责还是未被指责,他记得并揭露、坦白自己的罪过。阿难,那位比丘应该去见一位年长的比丘,整理好上衣,顶礼双足,蹲下,合掌,然后对他说:‘尊者,我犯了某某罪过,我忏悔。’ 他说:‘你看到了吗?’ ‘是的,我看到了。’ ‘你将来会戒除吗?’ (‘我会戒除。’)阿难,自白止诤就是这样运作的;并且,阿难,有些争议事宜就是这样得到平息的,即通过自白止诤。”
“阿难,恶作止诤是如何运作的呢?阿难,这里有比丘们以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来指责一位比丘——‘尊者是否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 他说:‘道友,我不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指责他的人于是更加纠缠他,说:‘尊者,请好好想想,你是否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 他说:‘道友,我不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但是,道友,我记得犯了像这样的小罪。’指责他的人于是更加纠缠他,说:‘尊者,请好好想想,你是否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 他说:‘道友,我犯了这样的小罪,没有被问及就承认了。难道我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被问及却不承认吗?’ 他说:‘道友,你犯了这样的小罪,没有被问及却不承认,难道你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被问及却会承认吗?尊者,请好好想想,你是否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 他说:‘道友,我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我那是随意说的,是轻率说的——我不记得犯了像波罗夷或波罗夷近法这样的严重罪行。’ 阿难,恶作止诤就是这样运作的;并且,阿难,有些争议事宜就是这样得到平息的,即通过恶作止诤。”
“阿难,如草覆地法是如何运作的呢?阿难,这里有比丘们因争吵、争斗、争执而住,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说了不恰当的话。阿难,那些比丘们都应该和合地聚集起来。聚集后,一方比丘中,一位有能力的比丘应该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上衣,合掌,告知僧伽:
‘尊者们,请僧伽听我说。我们因争吵、争斗、争执而住,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说了不恰当的话。如果僧伽认为合适,我将为了这些尊者们的利益,也为了我自己的利益,在僧伽中用如草覆地法来忏悔,除了粗重罪和与在家众相关的罪。’
“然后,另一方比丘中,一位有能力的比丘应该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上衣,合掌,告知僧伽:
‘尊者们,请僧伽听我说。我们因争吵、争斗、争执而住,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说了不恰当的话。如果僧伽认为合适,我将为了这些尊者们的利益,也为了我自己的利益,在僧伽中用如草覆地法来忏悔,除了粗重罪和与在家众相关的罪。’
“阿难,如草覆地法就是这样运作的;并且,阿难,有些争议事宜就是这样得到平息的,即通过如草覆地法。”
“阿难,有六种可忆念法,令人喜爱,令人敬重,有助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致。是哪六种呢?阿难,这里有比丘对同梵行者,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都以慈爱的身业行事。此法也是可忆念的,令人喜爱,令人敬重,有助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致。
“再者,阿难,有比丘对同梵行者,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都以慈爱的语业行事。此法也是可忆念的,令人喜爱,令人敬重,有助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致。
“再者,阿难,有比丘对同梵行者,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都以慈爱的心业行事。此法也是可忆念的,令人喜爱,令人敬重,有助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致。
“再者,阿难,有比丘,对于那些如法获得的、符合佛法的利养,即使是钵中仅有的一点点食物,他也不独自享用,而是与持戒的同梵行者共同享用。此法也是可忆念的,令人喜爱,令人敬重,有助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致。
“再者,阿难,有比丘,对于那些无破损、无穿孔、无污点、无染污、自由、被智者称赞、不被执取、导向禅定的戒行,他与同梵行者在这些戒行上,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都共同受持。此法也是可忆念的,令人喜爱,令人敬重,有助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致。
“再者,阿难,有比丘,对于那种圣者的、能引导人出离的、能导向苦彻底灭尽的正见,他与同梵行者在这些正见上,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都共同受持。阿难,这些就是六种可忆念法,令人喜爱,令人敬重,有助于摄受、无诤、和合、一致。
“阿难,如果你们受持并奉行这六种可忆念法,阿难,你们看有没有任何或大或小的言论是你们不能容忍的?” “没有,尊者。” “因此,阿难,你们要受持并奉行这六种可忆念法。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你们带来利益和安乐。”
佛陀如是说。阿难尊者心生欢喜,对佛陀所说表示随喜。
萨摩伽马经 第四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