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54经 波特利经

中部54经 波特利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在鸯掘多罗帕地区名为阿波那的市镇中游行。当时,世尊于上午,穿好内衣,持钵和衣,进入阿波那乞食。在阿波那乞食完毕,饭后返回,世尊前往某处林园,打算在那里度过白天。进入那片林园后,世尊在某棵树下坐下,度过白天。那时,居士波特利穿着整齐的衣物,带着伞和鞋,四处散步游逛,来到了那片林园;他进入林园,来到世尊所在之处;来到后,他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完毕,他站在一旁。世尊对站在一旁的居士波特利说:“居士,有座位,如果你愿意,请坐下。”波特利居士听了这话,生气而不悦,心想:“沙门乔达摩称呼我为居士!”于是他沉默不语。世尊第二次……第三次对居士波特利说:“居士,有座位,如果你愿意,请坐下。”波特利居士听了这话,生气而不悦,心想:“沙门乔达摩称呼我为居士!”于是他对世尊说:“乔达摩尊者,这不合适,这不恰当,你称呼我为居士!”(世尊说:)“居士,你的行为、标记、征兆都像是一个居士。”(波特利说:)“乔达摩尊者,我已经放弃了所有职业,断绝了所有事务。”(世尊说:)“居士,你是如何放弃所有职业,断绝所有事务的呢?”(波特利说:)“乔达摩尊者,我把我所有的财富,无论是谷物、白银还是黄金,都作为遗产分给了我的儿子们,我只专注于饮食和衣着。乔达摩尊者,我就是这样放弃所有职业,断绝所有事务的。”(世尊说:)“居士,你所说的断绝事务是一种方式,而在圣者的律法中,断绝事务是另一种方式。”(波特利说:)“尊者,在圣者的律法中,断绝事务是怎样的方式呢?尊者世尊,请为我说法,使我了解在圣者的律法中,断绝事务是怎样的方式。”(世尊说:)“那么,居士,请听,仔细思惟,我将为你解说。”居士波特利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说:“居士,这八种法在圣者的律法中,有助于断绝事务。哪八种呢?依不杀生,应舍杀生;依不盗取,应舍盗取;依真语,应舍妄语;依不两舌语,应舍两舌语;依无贪婪,应舍贪婪;依不毁谤,应舍毁谤;依无嗔恨,应舍嗔恨;依无慢,应舍慢。居士,这八种法是简略地说明,没有详细解释,它们有助于在圣者的律法中断绝事务。”(波特利说:)“尊者,世尊简略地说明,没有详细解释的这八种法,它们有助于在圣者的律法中断绝事务,尊者,请世尊慈悲为我详细解释这八种法。”(世尊说:)“那么,居士,请听,仔细思惟,我将为你解说。”居士波特利回答世尊:“是的,尊者。”世尊说:

“‘依不杀生,应舍杀生’——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什么而说的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这样思惟:‘我为了这些烦恼而杀生,我正在努力断除和根除这些烦恼。如果我杀生,我自己会因为杀生而责备自己,有识者也会因为杀生而指责我,死后,身体坏散,因为杀生,恶趣是可期的。杀生就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如果因为杀生而生起的烦恼、痛苦、烦恼,当停止杀生时,这些烦恼、痛苦、烦恼就不会生起。’‘依不杀生,应舍杀生’——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此而说的。

“‘依不盗取,应舍盗取’——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什么而说的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这样思惟:‘我为了这些烦恼而盗取,我正在努力断除和根除这些烦恼。如果我盗取,我自己会因为盗取而责备自己,有识者也会因为盗取而指责我,死后,身体坏散,因为盗取,恶趣是可期的。盗取就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如果因为盗取而生起的烦恼、痛苦、烦恼,当停止盗取时,这些烦恼、痛苦、烦恼就不会生起。’‘依不盗取,应舍盗取’——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此而说的。

“‘依真语,应舍妄语’——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什么而说的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这样思惟:‘我为了这些烦恼而妄语,我正在努力断除和根除这些烦恼。如果我妄语,我自己会因为妄语而责备自己,有识者也会因为妄语而指责我,死后,身体坏散,因为妄语,恶趣是可期的。妄语就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如果因为妄语而生起的烦恼、痛苦、烦恼,当停止妄语时,这些烦恼、痛苦、烦恼就不会生起。’‘依真语,应舍妄语’——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此而说的。

“‘依不两舌语,应舍两舌语’——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什么而说的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这样思惟:‘我为了这些烦恼而两舌,我正在努力断除和根除这些烦恼。如果我两舌,我自己会因为两舌而责备自己,有识者也会因为两舌而指责我,死后,身体坏散,因为两舌,恶趣是可期的。两舌就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如果因为两舌而生起的烦恼、痛苦、烦恼,当停止两舌时,这些烦恼、痛苦、烦恼就不会生起。’‘依不两舌语,应舍两舌语’——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此而说的。

“‘依无贪婪,应舍贪婪’——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什么而说的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这样思惟:‘我为了这些烦恼而贪婪,我正在努力断除和根除这些烦恼。如果我贪婪,我自己会因为贪婪而责备自己,有识者也会因为贪婪而指责我,死后,身体坏散,因为贪婪,恶趣是可期的。贪婪就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如果因为贪婪而生起的烦恼、痛苦、烦恼,当停止贪婪时,这些烦恼、痛苦、烦恼就不会生起。’‘依无贪婪,应舍贪婪’——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此而说的。

“‘依不毁谤,应舍毁谤’——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什么而说的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这样思惟:‘我为了这些烦恼而毁谤,我正在努力断除和根除这些烦恼。如果我毁谤,我自己会因为毁谤而责备自己,有识者也会因为毁谤而指责我,死后,身体坏散,因为毁谤,恶趣是可期的。毁谤就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如果因为毁谤而生起的烦恼、痛苦、烦恼,当停止毁谤时,这些烦恼、痛苦、烦恼就不会生起。’‘依不毁谤,应舍毁谤’——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此而说的。

“‘依无嗔恨,应舍嗔恨’——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什么而说的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这样思惟:‘我为了这些烦恼而嗔恨,我正在努力断除和根除这些烦恼。如果我嗔恨,我自己会因为嗔恨而责备自己,有识者也会因为嗔恨而指责我,死后,身体坏散,因为嗔恨,恶趣是可期的。嗔恨就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如果因为嗔恨而生起的烦恼、痛苦、烦恼,当停止嗔恨时,这些烦恼、痛苦、烦恼就不会生起。’‘依无嗔恨,应舍嗔恨’——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此而说的。

“‘依无慢,应舍慢’——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什么而说的呢?居士,在此,圣弟子这样思惟:‘我为了这些烦恼而傲慢,我正在努力断除和根除这些烦恼。如果我傲慢,我自己会因为傲慢而责备自己,有识者也会因为傲慢而指责我,死后,身体坏散,因为傲慢,恶趣是可期的。傲慢就是一种束缚,一种障碍。如果因为傲慢而生起的烦恼、痛苦、烦恼,当停止傲慢时,这些烦恼、痛苦、烦恼就不会生起。’‘依无慢,应舍慢’——这是如此说的,这是指此而说的。

“居士,这八种法是简略地说明,详细地解释,它们有助于在圣者的律法中断绝事务;然而,在圣者的律法中,并非完全彻底地断绝所有事务。”(波特利说:)“尊者,在圣者的律法中,如何才是完全彻底地断绝所有事务呢?尊者世尊,请为我说法,使我了解在圣者的律法中,如何才是完全彻底地断绝所有事务。”(世尊说:)“那么,居士,请听,仔细思惟,我将为你解说。”居士波特利回答世尊:“是的,尊者。”世尊说:

感官欲望的过患

“居士,就像一条狗,饥饿虚弱,来到屠狗场。一个熟练的屠狗师或他的学徒,将一块剔除了肉、只剩下骨头、沾满血迹的骨架扔给它。居士,你认为这条狗啃食那块剔除了肉、只剩下骨头、沾满血迹的骨架,能否消除饥饿和虚弱呢?”

“不能,尊者。”

“为什么呢?”

“尊者,因为那块骨架是剔除了肉、只剩下骨头、沾满血迹的骨架。那条狗只会徒增疲惫和损害。”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这样思惟:‘世尊说感官欲望犹如骨架,多苦多恼,其过患更多。’他以正慧如实地看到这一点后,舍弃了那些多样化、依附多样化的舍弃,修习那种一性、依附一性的舍弃,在那里,所有对世间物欲的执取都完全止息。

“居士,就像一只老鹰、或秃鹫、或猎鹰,叼着一块肉飞起来。其他老鹰、秃鹫、猎鹰紧追不舍,啄食、撕扯它。居士,你认为如果那只老鹰、或秃鹫、或猎鹰不迅速扔掉那块肉,它是否会因此遭受死亡,或遭受类似死亡的痛苦呢?”

“是的,尊者。”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这样思惟:‘世尊说感官欲望犹如肉块,多苦多恼,其过患更多。’他以正慧如实地看到这一点后,舍弃了那些多样化、依附多样化的舍弃,修习那种一性、依附一性的舍弃,在那里,所有对世间物欲的执取都完全止息。

“居士,就像一个人,拿着一支燃烧的火把逆风而行。居士,你认为如果那个人不迅速扔掉那支燃烧的火把,那支燃烧的火把是否会烧伤他的手,或烧伤他的手臂,或烧伤他身体的任何一个肢体,他是否会因此遭受死亡,或遭受类似死亡的痛苦呢?”

“是的,尊者。”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这样思惟:‘世尊说感官欲望犹如火把,多苦多恼,其过患更多。’他以正慧如实地看到这一点后……修习那种舍弃。

“居士,就像一个深达一人多高的炭坑,里面装满了无火焰、无烟的炭火。这时,一个人想要活着,不想死去,想要快乐,厌恶痛苦。两个强壮的人抓住他的双臂,把他拉向那个炭坑。居士,你认为那个人是否会扭动身体,竭力挣扎呢?”

“是的,尊者。”

“为什么呢?”

“尊者,因为那个人知道:‘如果我掉进这个炭坑,我将因此遭受死亡,或遭受类似死亡的痛苦。’”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这样思惟:‘世尊说感官欲望犹如炭坑,多苦多恼,其过患更多。’他以正慧如实地看到这一点后……修习那种舍弃。

“居士,就像一个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美丽的园林、美丽的森林、美丽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当他醒来时,什么也看不见。同样地,居士,圣弟子这样思惟:‘世尊说感官欲望犹如梦境,多苦多恼,其过患更多。’……修习那种舍弃。

“居士,就像一个人借了别人的财物,比如车辆、或随从、或珍贵的珠宝耳环。他带着这些借来的财物,被它们簇拥着,走在市场上。人们看到他会说:‘这个人真有钱啊!有钱人就是这样享受财富的!’然后,物主无论在哪里看到他,就在哪里拿走属于自己的东西。居士,你认为那个人是否会因此感到困扰呢?”

“是的,尊者。”

“为什么呢?”

“尊者,因为物主拿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这样思惟:‘世尊说感官欲望犹如借物,多苦多恼,其过患更多。’……修习那种舍弃。

“居士,就像离村庄或城镇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茂密的森林。那里有一棵树,果实累累,长满了果实,地上没有掉落的果实。这时,一个人想要果实,寻找果实,搜寻果实。他进入那片森林,看到了那棵果实累累、长满了果实的树。他会这样想:‘这棵树果实累累,长满了果实,地上也没有掉落的果实。我知道如何爬树。不如我爬上这棵树,尽情地吃,并装满我的篮子。’于是他爬上那棵树,尽情地吃,并装满他的篮子。这时,第二个人来了,他想要果实,寻找果实,搜寻果实,手里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头。他进入那片森林,看到了那棵果实累累、长满了果实的树。他会这样想:‘这棵树果实累累,长满了果实,地上也没有掉落的果实。但我不知道如何爬树。不如我从根部砍倒这棵树,尽情地吃,并装满我的篮子。’于是他从根部砍倒了那棵树。居士,你认为,之前爬上树的那个人,如果他不迅速下来,那棵树倒下时,是否会折断他的手,或折断他的脚,或折断他身体的任何一个肢体,他是否会因此遭受死亡,或遭受类似死亡的痛苦呢?”

“是的,尊者。”

“同样地,居士,圣弟子这样思惟:‘世尊说感官欲望犹如树上的果实,多苦多恼,其过患更多。’他以正慧如实地看到这一点后,舍弃了那些多样化、依附多样化的舍弃,修习那种一性、依附一性的舍弃,在那里,所有对世间物欲的执取都完全止息。

“居士,那位圣弟子,正是依凭着这种无上舍念清净,忆念起多种宿世住处,即:一生、二生……如此,他忆念起多种宿世住处,具有相貌和特征。

“居士,那位圣弟子,正是依凭着这种无上舍念清净,以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见众生死亡、投生,下贱、高贵,美貌、丑陋,善趣、恶趣……他了解众生随业受报。

“居士,那位圣弟子,正是依凭着这种无上舍念清净,由于诸漏已尽,他于现法中,自证、作证、具足住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居士,至此,在圣者的律法中,就是完全彻底地断绝所有事务。

“居士,你认为,在圣者的律法中,完全彻底地断绝所有事务是怎样的方式?你是否在自身中观察到这种断绝事务呢?”(波特利说:)“尊者,我是谁?圣者的律法中完全彻底地断绝所有事务又是什么?尊者,我离圣者的律法中完全彻底地断绝所有事务还很远。尊者,以前我们以为那些外道游方者不是善马,却把他们当作善马,给他们善马的食物,把他们放在善马的位置;然而,尊者,我们以为那些比丘不是善马,却把他们当作不是善马,给他们不是善马的食物,把他们放在不是善马的位置;但是现在,尊者,我们将认识到那些外道游方者不是善马,我们将把他们当作不是善马,给他们不是善马的食物,把他们放在不是善马的位置。而尊者,我们将认识到那些比丘是善马,我们将把他们当作善马,给他们善马的食物,把他们放在善马的位置。尊者,世尊真是为我培养了对沙门的爱,对沙门的敬仰,对沙门的尊敬。尊者,太好了!尊者,太好了!尊者,就像扶正了倒下的东西,揭开了被遮蔽的东西,指明了迷路者的方向,在黑暗中举起了灯火,让有眼者能看到形色;同样地,尊者,世尊以多种方式阐明了法。尊者,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僧团。尊者,请世尊接纳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生皈依!”

波特利经第四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