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53经 有学经

中部53经 有学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住在释迦国迦毗罗卫的尼拘律园。那时,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刚刚建成一座新的集会所,未曾有沙门、婆罗门或任何人居住过。于是,迦毗罗卫的释迦族来到世尊之处,抵达后,向世尊问候,然后坐在一旁。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坐在一旁后,对世尊说:“世尊,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刚刚建成一座新的集会所,未曾有沙门、婆罗门或任何人居住过。世尊,请世尊先使用它。世尊先使用后,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再使用。这将对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带来长久的利益与安乐。”世尊默然应允。于是,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得知世尊的应允后,从座位上起身,向世尊问候,右绕后,前往新的集会所。抵达后,他们将集会所的地面铺满,摆设好座位,放置好水瓶,点燃油灯,然后回到世尊之处。抵达后,向世尊问候,然后站在一旁。迦毗罗卫的释迦族站在一旁后,对世尊说:“世尊,集会所已铺好地面,座位已摆设好,水瓶已放置好,油灯已点燃。世尊,请世尊现在认为合适的时候前往。”于是,世尊穿好衣,拿起钵和僧伽梨衣,与比丘僧团一同前往集会所。抵达后,洗脚,进入集会所,靠着中央的柱子,面向东方而坐。比丘僧团也洗脚,进入集会所,靠着后方的墙壁,面向东方而坐,以世尊为尊。迦毗罗卫的释迦族也洗脚,进入集会所,靠着前方的墙壁,面向西方而坐,以世尊为尊。于是,世尊向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开示、教导、激励、使之欢喜,直至深夜,然后对尊者阿难说:“阿难,请你向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开示有学道。我背痛,我要休息一下。”“世尊,是的。”尊者阿难回答世尊。于是,世尊将僧伽梨衣叠成四层铺好,右胁如狮子般卧下,两足相迭,正念正知,心中想着起身。

于是,尊者阿难对摩诃那摩释迦族说:“在此,摩诃那摩,圣弟子具足戒德,善护诸根门,饮食知量,精勤于觉醒,具足七种正法,随心所欲、无困难、无障碍地获得现法乐住的四种禅那。”

“摩诃那摩,圣弟子如何具足戒德?在此,摩诃那摩,圣弟子具戒,依波罗提木叉律仪而住,行为举止圆满,于微小过失亦见其怖畏,受持学处而学。摩诃那摩,圣弟子就是这样具足戒德。

“摩诃那摩,圣弟子如何善护诸根门?在此,摩诃那摩,圣弟子以眼见色后,不执取相,不执取细相。若他住于眼根不律仪,则贪婪、忧愁等恶不善法会随之而生起。他为此而修习律仪,守护眼根,于眼根中实现律仪。以耳闻声后……(略)……以鼻嗅香后……(略)……以舌尝味后……(略)……以身触所触后……(略)……以意识法后,不执取相,不执取细相。若他住于意根不律仪,则贪婪、忧愁等恶不善法会随之而生起。他为此而修习律仪,守护意根,于意根中实现律仪。摩诃那摩,圣弟子就是这样善护诸根门。

“摩诃那摩,圣弟子如何饮食知量?在此,摩诃那摩,圣弟子如理思择地摄取食物——‘不为嬉戏,不为放逸,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为维持此身体的住立、持续,为去除伤害,为辅助梵行。如此,我将断除旧的感受,不生起新的感受,我将得以维持,且无过失,安乐而住。’摩诃那摩,圣弟子就是这样饮食知量。

“摩诃那摩,圣弟子如何精勤于觉醒?在此,摩诃那摩,圣弟子白天经行或坐禅,清净自心,远离障碍法。夜间初夜时分,经行或坐禅,清净自心,远离障碍法。夜间中夜时分,右胁如狮子般卧下,两足相迭,正念正知,心中想着起身。夜间后夜时分,起身经行或坐禅,清净自心,远离障碍法。摩诃那摩,圣弟子就是这样精勤于觉醒。

“摩诃那摩,圣弟子如何具足七种正法?在此,摩诃那摩,圣弟子具信,信受如来之菩提——‘彼世尊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有惭,对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有惭,对造作恶不善法有惭。有愧,对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有愧,对造作恶不善法有愧。多闻,闻持多闻,积累多闻。彼法于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具足文句,宣说完全圆满、完全清净的梵行,像这样的法,他多闻,言说熟练,内心思惟,正见善通达。精勤发起,为断除不善法,为圆满善法,坚固有力,精进不懈,不舍弃于善法。具念,具足殊胜的念与觉知,长久做过的事,长久说过的话,都能忆起、思惟。具慧,具足生灭随观之慧,圣慧能洞察一切,导向苦之正尽。摩诃那摩,圣弟子就是这样具足七种正法。

“摩诃那摩,圣弟子如何随心所欲、无困难、无障碍地获得现法乐住的四种禅那?在此,摩诃那摩,圣弟子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寻伺寂灭,内心清净……(略)……具足第二禅而住;离喜,住于舍……(略)……具足第三禅而住;乐的舍弃,苦的舍弃,先前的喜忧灭尽……(略)……具足第四禅而住。摩诃那摩,圣弟子就是这样随心所欲、无困难、无障碍地获得现法乐住的四种禅那。

“摩诃那摩,当圣弟子这样具足戒德,这样善护诸根门,这样饮食知量,这样精勤于觉醒,这样具足七种正法,这样随心所欲、无困难、无障碍地获得现法乐住的四种禅那时,摩诃那摩,这个人被称为圣弟子,已进入有学道,不再孵化,有能力突破,有能力觉悟,有能力证得无上安稳。摩诃那摩,譬如,母鸡有八个、十个或十二个蛋,被母鸡好好地孵化、好好地抱住、好好地培育,虽然那只母鸡没有这样的愿望——‘愿这些小鸡能用脚趾甲或喙破壳而出,安然孵化出来’,但那些小鸡确实有能力用脚趾甲或喙破壳而出,安然孵化出来。同样地,摩诃那摩,当圣弟子这样具足戒德,这样善护诸根门,这样饮食知量,这样精勤于觉醒,这样具足七种正法,这样随心所欲、无困难、无障碍地获得现法乐住的四种禅那时,摩诃那摩,这个人被称为圣弟子,已进入有学道,不再孵化,有能力突破,有能力觉悟,有能力证得无上安稳。

“摩诃那摩,那位圣弟子依此无上舍念清净,忆念多种宿命,例如——一生、二生……(略)……如是具相、具细目地忆念多种宿命。这是他第一次突破,就像小鸡从蛋壳中孵化出来一样。

“摩诃那摩,那位圣弟子依此无上舍念清净,以清净超人天之天眼,看见众生死亡、投生,下劣、殊胜,美色、丑色,善趣、恶趣……(略)……了知众生随业而行。这是他第二次突破,就像小鸡从蛋壳中孵化出来一样。

“摩诃那摩,那位圣弟子依此无上舍念清净,因诸漏尽,于现法中,自证知、现证、具足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这是他第三次突破,就像小鸡从蛋壳中孵化出来一样。

“摩诃那摩,圣弟子具足戒德,这属于他的行分。摩诃那摩,圣弟子善护诸根门,这属于他的行分。摩诃那摩,圣弟子饮食知量,这属于他的行分。摩诃那摩,圣弟子精勤于觉醒,这属于他的行分。摩诃那摩,圣弟子具足七种正法,这属于他的行分。摩诃那摩,圣弟子随心所欲、无困难、无障碍地获得现法乐住的四种禅那,这属于他的行分。

“摩诃那摩,圣弟子忆念多种宿命,例如一生、二生……(略)……如是具相、具细目地忆念多种宿命,这属于他的明分。摩诃那摩,圣弟子以清净超人天之天眼,看见众生死亡、投生,下劣、殊胜,美色、丑色,善趣、恶趣……(略)……了知众生随业而行,这属于他的明分。摩诃那摩,圣弟子因诸漏尽,于现法中,自证知、现证、具足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这属于他的明分。

“摩诃那摩,这个人被称为圣弟子,具足明,具足行,故称明行足。

“摩诃那摩,梵天娑南鸠摩罗也曾说此偈颂——

‘刹帝利在世人中最为尊贵,那些随从其种姓者;

明行具足者,彼在天人中最为尊贵。’

摩诃那摩,梵天娑南鸠摩罗所说此偈颂善美,非不善美;善说,非不善说;具义,非不具义;世尊已认可。”

于是,世尊起身,对尊者阿难说:“善哉!善哉!阿难,你向迦毗罗卫的释迦族善说了有学道。”

尊者阿难说了此语。导师认同。迦毗罗卫的释迦族欢喜,认可尊者阿难所说。

有学经第三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