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30经 小譬喻经
我曾这样听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园精舍,给孤独园。那时,屏迦罗苟察婆罗门前往世尊处;抵达后,他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完毕,他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屏迦罗苟察婆罗门对世尊说道:“乔达摩尊者,那些有徒众、有团体、有团体导师、有名声、有名望、有宗派、被大众视为善者的沙门和婆罗门,例如: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婆浮陀·伽旃延、散惹耶·毗罗胝子、尼乾陀·若提子——他们都声称自己已彻悟了吗?还是他们都未彻悟?抑或一部分人彻悟,一部分人未彻悟呢?”世尊说:“婆罗门,请你不要问‘他们都声称自己已彻悟了吗?还是他们都未彻悟?抑或一部分人彻悟,一部分人未彻悟呢?’婆罗门,我将为你说法,你仔细听,用心作意,我将为你宣说。”屏迦罗苟察婆罗门应道:“是的,世尊。”世尊于是说道:
“婆罗门,譬如有人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越过内皮、越过外皮、越过薄皮,砍取枝叶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有眼者见到他,就会这样说:‘这位尊者不知道什么是木心,不知道什么是内皮,不知道什么是外皮,不知道什么是薄皮,不知道什么是枝叶。这位尊者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越过内皮、越过外皮、越过薄皮,砍取枝叶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无法实现。’
“或者,婆罗门,譬如有人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越过内皮,砍取薄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有眼者见到他,就会这样说:‘这位尊者不知道什么是木心,不知道什么是内皮,不知道什么是外皮,不知道什么是薄皮,不知道什么是枝叶。这位尊者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越过内皮,砍取薄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无法实现。’
“或者,婆罗门,譬如有人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砍取外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有眼者见到他,就会这样说:‘这位尊者不知道什么是木心,不知道什么是内皮,不知道什么是外皮,不知道什么是薄皮,不知道什么是枝叶。这位尊者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砍取外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无法实现。’
“或者,婆罗门,譬如有人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砍取内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有眼者见到他,就会这样说:‘这位尊者不知道什么是木心,不知道什么是内皮,不知道什么是外皮,不知道什么是薄皮,不知道什么是枝叶。这位尊者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砍取内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无法实现。’
“或者,婆罗门,譬如有人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他知道什么是木心,就只砍取木心而离去。有眼者见到他,就会这样说:‘这位尊者知道什么是木心,知道什么是内皮,知道什么是外皮,知道什么是薄皮,知道什么是枝叶。这位尊者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他知道什么是木心,就只砍取木心而离去。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能实现。’
“诸比丘,同样地,这里,有的个人因信仰而从家庭生活出家,过无家生活,他心想:‘我已被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困,被苦所淹没,被苦所缠绕,愿能见到这整个苦聚的终结。’他这样出家后,获得了利养、恭敬和名声。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心生欢喜,志得意满。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自我赞叹,贬低他人:‘我是有利养、恭敬和名声的人,而其他比丘则默默无闻,影响力小。’对于比利养、恭敬和名声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没有生起证悟的意欲,没有精进,而是变得懒散、懈怠。婆罗门,譬如那位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的人,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越过内皮、越过外皮、越过薄皮,砍取枝叶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无法实现。婆罗门,我把这个人比喻为他。
“诸比丘,然而,这里,有的个人因信仰而从家庭生活出家,过无家生活,他心想:‘我已被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困,被苦所淹没,被苦所缠绕,愿能见到这整个苦聚的终结。’他这样出家后,获得了利养、恭敬和名声。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没有心生欢喜,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利养、恭敬和名声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戒具足。他因此戒具足而心生欢喜,志得意满。他因此戒具足而自我赞叹,贬低他人:‘我是持戒、善行的人,而其他比丘则破戒、恶行。’对于比戒具足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没有生起证悟的意欲,没有精进,而是变得懒散、懈怠。婆罗门,譬如那位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的人,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越过内皮,砍取薄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无法实现。婆罗门,我把这个人比喻为他。
“诸比丘,然而,这里,有的个人因信仰而从家庭生活出家,过无家生活,他心想:‘我已被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困,被苦所淹没,被苦所缠绕,愿能见到这整个苦聚的终结。’他这样出家后,获得了利养、恭敬和名声。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没有心生欢喜,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利养、恭敬和名声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戒具足。他因此戒具足而心生欢喜,但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戒具足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戒具足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定具足。他因此定具足而心生欢喜,志得意满。他因此定具足而自我赞叹,贬低他人:‘我是有定、心一境性的人,而其他比丘则心散乱、心动摇。’对于比定具足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没有生起证悟的意欲,没有精进,而是变得懒散、懈怠。婆罗门,譬如那位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的人,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砍取外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无法实现。婆罗门,我把这个人比喻为他。
“诸比丘,然而,这里,有的个人因信仰而从家庭生活出家,过无家生活,他心想:‘我已被生、老、死、悲、苦、忧、恼所困……愿能见到这整个苦聚的终结。’他这样出家后,获得了利养、恭敬和名声。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没有心生欢喜,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利养、恭敬和名声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戒具足。他因此戒具足而心生欢喜,但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戒具足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戒具足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定具足。他因此定具足而心生欢喜,但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定具足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定具足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知见。他因此知见而心生欢喜,志得意满。他因此知见而自我赞叹,贬低他人:‘我是知者、见者,而其他比丘则不知、不见。’对于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没有生起证悟的意欲,没有精进,而是变得懒散、懈怠。婆罗门,譬如那位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的人,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却越过木心,砍取内皮而离去,以为那就是木心。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无法实现。婆罗门,我把这个人比喻为他。
“诸比丘,然而,这里,有的个人因信仰而从家庭生活出家,过无家生活,他心想:‘我已被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困,被苦所淹没,被苦所缠绕,愿能见到这整个苦聚的终结。’他这样出家后,获得了利养、恭敬和名声。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没有心生欢喜,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利养、恭敬和名声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利养、恭敬和名声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戒具足。他因此戒具足而心生欢喜,但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戒具足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戒具足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定具足。他因此定具足而心生欢喜,但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定具足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定具足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他成就了知见。他因此知见而心生欢喜,但没有志得意满。他因此知见而没有自我赞叹,没有贬低他人。对于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的其他法,他生起了证悟的意欲,精进不懈怠、不懒散。
“婆罗门,哪些法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呢?婆罗门,这里,比丘离欲,离不善法,具足有寻有伺、离生喜乐的初禅而住。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丘寻伺止息,内心平静,心意专一,具足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的第二禅而住。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丘离喜,住于平等舍,正念正知,身体感受乐受,贤圣者称此为‘具足平等舍、具足正念、安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丘断乐、断苦,先前已灭忧喜,具足不苦不乐、由平等舍和正念所清净的第四禅而住。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丘完全超越色想,灭除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思惟‘虚空无边’,具足空无边处而住。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丘完全超越空无边处,思惟‘识无边’,具足识无边处而住。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丘完全超越识无边处,思惟‘一无所有’,具足无所有处而住。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丘完全超越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丘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他的烦恼因智慧而灭尽。婆罗门,这法也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婆罗门,这些法比知见更高尚、更殊胜。
“婆罗门,譬如那位为了寻求木心、寻找木心、遍寻木心的人,遇到一棵枝叶繁茂、有木心的大树,他知道什么是木心,就只砍取木心而离去。他用木心所能做的事,将能实现。婆罗门,我把这个人比喻为他。
“因此,婆罗门,这梵行不是为了利养、恭敬和名声的利益,不是为了戒具足的利益,不是为了定具足的利益,也不是为了知见的利益。婆罗门,这不可动摇的心解脱,就是这梵行的目的,这就是核心,这就是最终目标。”
世尊说完此经。屏迦罗苟察婆罗门对世尊说道:“乔达摩尊者,殊胜啊!乔达摩尊者,殊胜啊!……从今天起,请乔达摩尊者接受我为终身皈依的优婆塞。”
小譬喻经第十终。
喻品第三终。
其摄颂为:
莫利耶、法古那、阿利吒、具名者,
盲林中、羯梯、富那、尼瓦波。
罗悉迦、凯鲁、大象、具名者,
萨罗婆摩、还有屏迦罗苟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