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4经 苦蕴小经

MN.14苦蕴小经

我曾这样听闻:

有一次,佛陀住在释迦国的迦毗罗卫城,榕树园中。这时,释迦族人摩诃那摩去见佛陀,他向佛陀致敬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摩诃那摩对佛陀说:“世尊,我很早就知道世尊这样说法:‘贪是心的染污,嗔是心的染污,痴是心的染污。’世尊,我也知道世尊这样说法:‘贪是心的染污,嗔是心的染污,痴是心的染污。’但是有时贪法还会缠绕我的心,嗔法还会缠绕我的心,痴法还会缠绕我的心。因此我心想:‘世尊,究竟我内心有什么法尚未被断除,以至于有时贪法还会缠绕我的心,嗔法还会缠绕我的心,痴法还会缠绕我的心呢?’”

“摩诃那摩,正是你内心尚未断除的那些法,导致有时贪法缠绕你的心,嗔法缠绕你的心,痴法缠绕你的心。摩诃那摩,如果那些法已被你内心断除,你就不会居家生活,也不会享用欲乐了。摩诃那摩,正是因为那些法尚未被你内心断除,所以你居家生活,享用欲乐。

“‘欲乐少味、多苦、多忧患,其过患更多’——摩诃那摩,即使圣弟子如实地以正慧善见此理,但他若不能离于欲乐、离于不善法而获得喜乐,或获得比这更寂静的乐,那么他就还未能对欲乐不回转。摩诃那摩,当圣弟子如实地以正慧善见‘欲乐少味、多苦、多忧患,其过患更多’此理,并且他能离于欲乐、离于不善法而获得喜乐,或获得比这更寂静的乐时,那么他就对欲乐不回转了。

“摩诃那摩,在我未彻证、作为菩萨时,我也如实地以正慧善见‘欲乐少味、多苦、多忧患,其过患更多’此理,但我未能离于欲乐、离于不善法而获得喜乐,或获得比这更寂静的乐,所以我当时尚未宣称我对欲乐不回转。摩诃那摩,当我如实地以正慧善见‘欲乐少味、多苦、多忧患,其过患更多’此理,并且我能离于欲乐、离于不善法而获得喜乐,或获得比这更寂静的乐时,我才宣称我对欲乐不回转了。

“摩诃那摩,什么是欲乐的味呢?摩诃那摩,有这五种欲境。哪五种?眼所识的色,是可欲的、可爱的、可意的、悦人的、与欲相应的、令人陶醉的;耳所识的声……鼻所识的香……舌所识的味……身所识的触,是可欲的、可爱的、可意的、悦人的、与欲相应的、令人陶醉的——摩诃那摩,这就是五种欲境。摩诃那摩,缘于这五种欲境所产生的乐和喜悦——这就是欲乐的味。

“摩诃那摩,什么是欲乐的过患呢?摩诃那摩,例如,一位善家子弟为了谋生而从事某种技艺——无论是算术、计数、计算,还是耕种、经商、畜牧、射箭、担任王室官员,抑或是其他任何技艺,他忍受着寒冷,忍受着炎热,被蚊虫、苍蝇、风、日晒、爬虫的接触所困扰,被饥渴所折磨;摩诃那摩,这也是欲乐的一种现世过患,是苦蕴,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本。

“摩诃那摩,如果这位善家子弟如此勤奋努力,但他的财富却没有获得。他就忧愁、疲惫、悲叹、捶胸、陷入迷惘:‘我的努力真是徒劳无益,我的奋斗真是没有结果啊!’摩诃那摩,这也是欲乐的一种现世过患,是苦蕴,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本。

“摩诃那摩,如果这位善家子弟如此勤奋努力,而且他的财富获得了。他对这些财富的守护就会感到痛苦和不悦:‘王室不要夺走我的财富,盗贼不要抢走我的财富,火不要烧毁我的财富,水不要冲走我的财富,不喜爱的继承人不要夺走我的财富。’当他如此守护财富时,财富却被王室夺走,或被盗贼抢走,或被火烧毁,或被水冲走,或被不喜爱的继承人夺走。他就忧愁、疲惫、悲叹、捶胸、陷入迷惘:‘我所拥有的也不复存在了!’摩诃那摩,这也是欲乐的一种现世过患,是苦蕴,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本。

“再者,摩诃那摩,由于欲乐、以欲乐为因、以欲乐为缘、以欲乐为本,国王与国王争执,刹帝利与刹帝利争执,婆罗门与婆罗门争执,居士与居士争执,母亲与儿子争执,儿子与母亲争执,父亲与儿子争执,儿子与父亲争执,兄弟与兄弟争执,兄弟与姐妹争执,姐妹与兄弟争执,朋友与朋友争执。他们在那里陷入争吵、争斗、争论,他们用手互相攻击,用土块互相攻击,用棍棒互相攻击,用刀剑互相攻击。他们在那里招致死亡,或招致濒临死亡的痛苦。摩诃那摩,这也是欲乐的一种现世过患,是苦蕴,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本。

“再者,摩诃那摩,由于欲乐、以欲乐为因、以欲乐为缘、以欲乐为本,他们拿起刀剑和盾牌,披上弓箭袋,投入双方对阵的战场,在箭矢横飞、矛枪刺穿、刀剑闪耀之处。他们在那里被箭射中,被矛枪刺中,被刀剑斩首。他们在那里招致死亡,或招致濒临死亡的痛苦。摩诃那摩,这也是欲乐的一种现世过患,是苦蕴,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本。

“再者,摩诃那摩,由于欲乐、以欲乐为因、以欲乐为缘、以欲乐为本,他们拿起刀剑和盾牌,披上弓箭袋,在沾满泥浆的堡垒上冲锋,在箭矢横飞、矛枪刺穿、刀剑闪耀之处。他们在那里被箭射中,被矛枪刺中,被粪水浇泼,被渣滓压碎,被刀剑斩首。他们在那里招致死亡,或招致濒临死亡的痛苦。摩诃那摩,这也是欲乐的一种现世过患,是苦蕴,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本。

“再者,摩诃那摩,由于欲乐、以欲乐为因、以欲乐为缘、以欲乐为本,他们破门而入,进行抢劫,进行入室盗窃,在路上拦路抢劫,进行通奸。于是国王抓住他们,对他们施以各种惩罚:用鞭子抽打,用藤条抽打,用半棍抽打;斩断他们的手,斩断他们的脚,斩断他们的手和脚,斩断他们的耳,斩断他们的鼻,斩断他们的耳和鼻;使他们像破碗一样,使他们像贝壳光头一样,使他们像罗睺之口一样,使他们像火焰花环一样,使他们像手灯一样,使他们像草垫一样,使他们像碎布衣一样,使他们像羚羊一样,使他们像鱼钩上的肉一样,使他们像钱币一样,使他们像盐水腐蚀一样,使他们像木杵转动一样,使他们像稻草垫一样,用滚烫的油浇泼,让狗啃咬,让他们活活地被钉在木桩上,用刀剑斩首。他们在那里招致死亡,或招致濒临死亡的痛苦。摩诃那摩,这也是欲乐的一种现世过患,是苦蕴,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本。

“再者,摩诃那摩,由于欲乐、以欲乐为因、以欲乐为缘、以欲乐为本,他们身行恶业,语行恶业,意行恶业。他们身行恶业,语行恶业,意行恶业后,身体坏灭,死后堕入苦处、恶趣、堕落、地狱。摩诃那摩,这也是欲乐的一种来世过患,是苦蕴,以欲为因,以欲为缘,以欲为本。

“摩诃那摩,有一次我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当时,许多尼犍子正在伊私吉利山旁的黑石上,他们站立不动,禁止坐下,感受着猛烈、剧烈、严酷、痛苦、难忍的感受。摩诃那摩,于是我在傍晚时分从禅定中出定,走到伊私吉利山旁的黑石处,到那些尼犍子那里;我走过去后,对那些尼犍子说:‘贤友们,你们尼犍子为什么站立不动,禁止坐下,感受着猛烈、剧烈、严酷、痛苦、难忍的感受呢?’摩诃那摩,我这样问后,那些尼犍子对我说:‘贤友,尼犍子那提子自称是全知者,一切见者,没有任何遗漏的智见,他宣称:“无论我行走、站立、睡觉、清醒,智见都持续不断地呈现在我面前。”他这样说:“贤友们,你们过去造作了恶业,通过这种严酷的苦行来消除它们;现在你们身口意皆已自制,这将使未来不再造作恶业;如此,通过苦行消除旧业,不再造作新业,未来就不会再有漏尽;未来没有漏尽,就没有业的灭尽,没有业的灭尽,就没有苦的灭尽,没有苦的灭尽,所有的苦都将被消除。”我们对此感到满意和认同,因此我们感到高兴。’

“摩诃那摩,我这样问那些尼犍子:‘贤友们,你们尼犍子知道自己过去是否存在过吗?’‘不,贤友。’‘贤友们,你们尼犍子知道自己过去是否造作过恶业吗?’‘不,贤友。’‘贤友们,你们尼犍子知道自己过去造作的是这样或那样的恶业吗?’‘不,贤友。’‘贤友们,你们尼犍子知道自己已经消除了多少苦,还需要消除多少苦,以及消除多少苦后所有的苦都将被消除吗?’‘不,贤友。’‘贤友们,你们尼犍子知道如何在现世中舍弃不善法,成就善法吗?’‘不,贤友。’

“‘贤友们,既然你们尼犍子不知道自己过去是否存在过,不知道自己过去是否造作过恶业,不知道自己过去造作的是这样或那样的恶业,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消除了多少苦,还需要消除多少苦,以及消除多少苦后所有的苦都将被消除。也不知道如何在现世中舍弃不善法,成就善法。既然如此,贤友们,那么世间那些凶残、嗜血、行为残忍的人投生为人后,就都去尼犍子那里出家了吗?’‘不,乔达摩贤友,安乐不能通过安乐获得,安乐只能通过痛苦获得;乔达摩贤友,如果安乐能够通过安乐获得,那么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就会获得安乐了,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比乔达摩尊者更安乐。’

“‘贤友们,你们尼犍子确实是仓促、不经思虑地说了这番话:安乐不能通过安乐获得,安乐只能通过痛苦获得;乔达摩贤友,如果安乐能够通过安乐获得,那么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就会获得安乐了,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比乔达摩尊者更安乐。’然而,正是我应该在那里被反问:‘是尊者们更安乐呢,还是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国王更安乐呢?’‘确实,乔达摩贤友,我们是仓促、不经思虑地说了这番话:安乐不能通过安乐获得,安乐只能通过痛苦获得;乔达摩贤友,如果安乐能够通过安乐获得,那么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就会获得安乐了,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比乔达摩尊者更安乐。’然而,请别提这事了,现在我们来问乔达摩尊者:‘是尊者们更安乐呢,还是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国王更安乐呢?’

“‘既然如此,贤友们,我就反问你们,你们认为怎样就怎样回答吧。贤友们,你们认为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国王能够身体不动,口不出声,七天七夜持续感受纯粹的安乐而住吗?’‘不,贤友。’

“‘贤友们,你们认为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国王能够身体不动,口不出声,六天六夜……五天五夜……四天四夜……三天三夜……两天两夜……一天一夜持续感受纯粹的安乐而住吗?’‘不,贤友。’

“‘贤友们,我能够身体不动,口不出声,一天一夜持续感受纯粹的安乐而住。贤友们,我能够身体不动,口不出声,两天两夜……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六天六夜……七天七夜持续感受纯粹的安乐而住。贤友们,既然如此,你们认为谁更安乐,是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国王还是我?’‘既然如此,尊者乔达摩比摩揭陀国国王频毗沙罗国王更安乐。’”

佛陀说了这番话。摩诃那摩,释迦族人,心满意足,对佛陀的话语感到欢喜。

苦蕴小经 第四 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