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102经 五三经

中部102经 五三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在那儿,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那些比丘回答佛陀:“世尊!”佛陀如此说道:“比丘们,有些沙门、婆罗门,是执着于未来的,随顺于未来的见解,就未来而宣说各种各样的主张。‘有想的自我,死后无病’——有人这样宣说;‘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有人这样宣说;‘非有想非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有人这样宣说;或者他们宣说存在的众生会被断灭、消逝、毁灭;或者有人宣说现世的涅槃。因此,他们宣说存在的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存在的众生会被断灭、消逝、毁灭,或者有人宣说现世的涅槃。如此,这五种变为三种,三种变为五种——这是五三的概要。

“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宣说有想的自我,死后无病。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者宣说有色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无色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有色无色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非有色非无色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一想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多想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少想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无量想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有人宣说超越这些的识遍处是无量、不动的。比丘们,如来知晓这些。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有想的自我,死后无病,或者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有色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无色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有色无色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非有色非无色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一想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多想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少想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无量想的有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那些想中,被说为最清净、最殊胜、最无上的,无论是色想、无色想、一想、多想。有人宣说‘什么都没有’的无所有处是无量、不动的。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宣说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者宣说有色的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无色的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有色无色的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非有色非无色的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宣说有想的自我,死后无病,这些人都反驳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想是病,想是痈,想是箭,无想是寂静、殊胜的。比丘们,如来知晓这些。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或者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有色的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无色的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有色无色的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非有色非无色的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比丘们,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这样说:‘我将宣说识的来、去、死、生、增长、发展、广阔,不依于色、不依于受、不依于想、不依于行’——这是不可能的。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宣说非有想非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或者宣说有色的非有想非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无色的非有想非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有色无色的非有想非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非有色非无色的非有想非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宣说有想的自我,死后无病,这些人反驳他们;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这些人也反驳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想是病,想是痈,想是箭,无想是愚痴,非有想非无想是寂静、殊胜的。比丘们,如来知晓这些。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非有想非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或者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有色的非有想非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无色的非有想非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有色无色的非有想非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或者宣说非有色非无色的非有想非无想自我,死后无病。比丘们,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如果宣说通过见、闻、觉、知、识所行的限度来达到这个处,比丘们,那被说为是这个处的灾难。比丘们,这个处不被说为是通过行定来达到;比丘们,这个处被说为是通过行余来达到。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宣说存在的众生会被断灭、消逝、毁灭。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宣说有想的自我,死后无病,这些人反驳他们;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这些人也反驳他们;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非有想非无想的自我,死后无病,这些人也反驳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所有这些尊者沙门、婆罗门都宣说向上的执着——‘我们将去那儿,我们将去那儿。’比丘们,就像商人去贸易时会想:‘我将从这儿得到这个,我将通过这个获得那个。’同样,比丘们,这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就像商人一样,会想:‘我们将去那儿,我们将去那儿。’比丘们,如来知晓这些。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宣说存在的众生会被断灭、消逝、毁灭,他们因为自身的存在之怖畏、自身的存在之厌恶,就围绕自身的存在而转动。比丘们,就像被绳索拴住的狗,被绑在坚固的柱子或木桩上,它就围绕着那根柱子或木桩转动。同样,比丘们,这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因为自身的存在之怖畏、自身的存在之厌恶,就围绕自身的存在而转动。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任何沙门或婆罗门,执着于未来,随顺于未来的见解,就未来而宣说各种各样的主张,他们都只宣说这五种处,或者这五种处中的某一种。

“比丘们,有些沙门、婆罗门,是执着于过去的,随顺于过去的见解,就过去而宣说各种各样的主张。‘自我与世间是常住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无常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常住又无常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既非常住也非无常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有边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无边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有边又无边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一想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多想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少想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无量想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完全快乐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完全痛苦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苦乐参半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自我与世间是不苦不乐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有人这样宣说。

“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持有‘自我与世间是常住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见解,他们除了信仰、喜好、传说、推测、容忍于己见之外,不可能有清净、完全净化的亲证智。比丘们,没有清净、完全净化的亲证智,即使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在那儿只净化了少许智分,那也被说为是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的执取。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在那儿,那些沙门、婆罗门持有‘自我与世间是无常的,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见解……(略)……常住又无常的自我与世间……既非常住也非无常的自我与世间……有边的自我与世间……无边的自我与世间……有边又无边的自我与世间……既非有边也非无边的自我与世间……一想的自我与世间……多想的自我与世间……少想的自我与世间……无量想的自我与世间……完全快乐的自我与世间……完全痛苦的自我与世间……苦乐参半的自我与世间……不苦不乐的自我与世间,只有这个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妄,他们除了信仰、喜好、传说、推测、容忍于己见之外,不可能有清净、完全净化的亲证智。比丘们,没有清净、完全净化的亲证智,即使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在那儿只净化了少许智分,那也被说为是那些尊者沙门、婆罗门的执取。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有些沙门或婆罗门,舍弃了执着于过去的见解,也舍弃了执着于未来的见解,完全不执着于欲乐系缚,住于离欲喜乐中——‘这是寂静的,这是殊胜的,我住于离欲喜乐中。’他那离欲喜乐会消逝。离欲喜乐消逝后,会生起不乐;不乐消逝后,会生起离欲喜乐。比丘们,就像影子所离开的,阳光就照到;阳光所离开的,影子就照到。同样,比丘们,离欲喜乐消逝后,会生起不乐;不乐消逝后,会生起离欲喜乐。比丘们,如来知晓这些。这位尊者沙门或婆罗门,舍弃了执着于过去的见解,也舍弃了执着于未来的见解,完全不执着于欲乐系缚,住于离欲喜乐中——‘这是寂静的,这是殊胜的,我住于离欲喜乐中。’他那离欲喜乐会消逝。离欲喜乐消逝后,会生起不乐;不乐消逝后,会生起离欲喜乐。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再者,有些沙门或婆罗门,舍弃了执着于过去的见解,也舍弃了执着于未来的见解,完全不执着于欲乐系缚,超越了离欲喜乐,住于无染之乐中——‘这是寂静的,这是殊胜的,我住于无染之乐中。’他那无染之乐会消逝。无染之乐消逝后,会生起离欲喜乐;离欲喜乐消逝后,会生起无染之乐。比丘们,就像影子所离开的,阳光就照到;阳光所离开的,影子就照到。同样,比丘们,无染之乐消逝后,会生起离欲喜乐;离欲喜乐消逝后,会生起无染之乐。比丘们,如来知晓这些。这位尊者沙门或婆罗门,舍弃了执着于过去的见解,也舍弃了执着于未来的见解,完全不执着于欲乐系缚,超越了离欲喜乐,住于无染之乐中——‘这是寂静的,这是殊胜的,我住于无染之乐中。’他那无染之乐会消逝。无染之乐消逝后,会生起离欲喜乐;离欲喜乐消逝后,会生起无染之乐。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再者,有些沙门或婆罗门,舍弃了执着于过去的见解,也舍弃了执着于未来的见解,完全不执着于欲乐系缚,超越了离欲喜乐,超越了无染之乐,住于不苦不乐受中——‘这是寂静的,这是殊胜的,我住于不苦不乐受中。’他那不苦不乐受会消逝。不苦不乐受消逝后,会生起无染之乐;无染之乐消逝后,会生起不苦不乐受。比丘们,就像影子所离开的,阳光就照到;阳光所离开的,影子就照到。同样,比丘们,不苦不乐受消逝后,会生起无染之乐;无染之乐消逝后,会生起不苦不乐受。比丘们,如来知晓这些。这位尊者沙门或婆罗门,舍弃了执着于过去的见解,也舍弃了执着于未来的见解,完全不执着于欲乐系缚,超越了离欲喜乐,超越了无染之乐,住于不苦不乐受中——‘这是寂静的,这是殊胜的,我住于不苦不乐受中。’他那不苦不乐受会消逝。不苦不乐受消逝后,会生起无染之乐;无染之乐消逝后,会生起不苦不乐受。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再者,有些沙门或婆罗门,舍弃了执着于过去的见解,也舍弃了执着于未来的见解,完全不执着于欲乐系缚,超越了离欲喜乐,超越了无染之乐,超越了不苦不乐受,他省察:‘我是寂静的,我是平静的,我是无执取的。’比丘们,如来知晓这些。这位尊者沙门或婆罗门,舍弃了执着于过去的见解,也舍弃了执着于未来的见解,完全不执着于欲乐系缚,超越了离欲喜乐,超越了无染之乐,超越了不苦不乐受,他省察:‘我是寂静的,我是平静的,我是无执取的。’的确,这位尊者正在宣说趋向涅槃的正道。然而,这位尊者沙门或婆罗门,如果执取过去的见解,他就在执取;如果执取未来的见解,他就在执取;如果执取欲乐系缚,他就在执取;如果执取离欲喜乐,他就在执取;如果执取无染之乐,他就在执取;如果执取不苦不乐受,他就在执取。而这位尊者省察‘我是寂静的,我是平静的,我是无执取的’,这也被说为是这位尊者沙门、婆罗门的执取。比丘们,如来知晓:‘这是有为的、粗陋的,但有诸行的寂灭,这是存在的。’如此了知,如来是已见解脱者,超越了这些。

“比丘们,如来所证悟的无上寂静殊胜之境,就是如实知晓六触处的生起、消失、乐味、过患、出离,从而获得无执着解脱。”

佛陀如是说。那些比丘心生欢喜,随喜佛陀所说。

五三经第二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