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5经 跋陀梨经

中部65经 跋陀梨经

我曾这样听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儿,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世尊:“尊者!”世尊说:“比丘们,我实行一日一食。比丘们,我实行一日一食,感到少病、少疾、身轻、有力、安乐住。比丘们,你们也来实行一日一食吧;比丘们,你们实行一日一食,也将感到少病、少疾、身轻、有力、安乐住。”

  听世尊如此说,尊者跋陀梨对世尊说:“尊者,我不能实行一日一食。尊者,如果我实行一日一食,可能会有悔恨,可能会有后悔。”“既然如此,跋陀梨,如果你受到邀请,可以在受供处吃一部分,再带走一部分吃。即使这样,跋陀梨,你也能算作一日一食。”“尊者,即使那样,我也不能实行。尊者,即使那样实行,我也可能会有悔恨,可能会有后悔。”于是,当世尊制定学处,比丘僧团正在接受学处时,尊者跋陀梨表达了他的不愿。于是,尊者跋陀梨在那整个三个月里,都没有出现在世尊面前,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

然而,那时,有许多比丘正在为世尊缝制衣物——世尊的衣物缝制完成后,三个月后将出行游方。于是,尊者跋陀梨前往那些比丘处;走到后,他与那些比丘互相问候。互致友善、值得回忆的问候后,他坐在一旁。那些比丘对坐在一旁的尊者跋陀梨说:“友伴跋陀梨,世尊的衣物正在缝制中。世尊的衣物缝制完成后,三个月后将出行游方。来吧,友伴跋陀梨,你好好作意你之前的过失,以免以后更加困难。”“是的,友伴。”尊者跋陀梨回答了那些比丘,然后前往世尊处;走到后,他向世尊问候,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尊者跋陀梨对世尊说:“尊者,过失降临于我,犹如愚痴、糊涂、不善的我,当世尊制定学处时,比丘僧团正在接受学处时,我表达了我的不愿。尊者,请世尊接受我的过失为过失,以便我将来能自我克制。”

  “跋陀梨,过失确实降临于你,犹如愚痴、糊涂、不善的你,当世尊制定学处时,比丘僧团正在接受学处时,你表达了你的不愿。跋陀梨,那时你没有觉察到:‘世尊住在舍卫城,世尊会知道我——一个名叫跋陀梨的比丘,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跋陀梨,这也是你没有觉察到的地方。跋陀梨,那时你没有觉察到:‘许多比丘在舍卫城安居,他们也会知道我——一个名叫跋陀梨的比丘,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跋陀梨,这也是你没有觉察到的地方。跋陀梨,那时你没有觉察到:‘许多比丘尼在舍卫城安居,她们也会知道我——一个名叫跋陀梨的比丘,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跋陀梨,这也是你没有觉察到的地方。跋陀梨,那时你没有觉察到:‘许多优婆塞住在舍卫城,他们也会知道我——一个名叫跋陀梨的比丘,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跋陀梨,这也是你没有觉察到的地方。跋陀梨,那时你没有觉察到:‘许多优婆夷住在舍卫城,她们也会知道我——一个名叫跋陀梨的比丘,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跋陀梨,这也是你没有觉察到的地方。跋陀梨,那时你没有觉察到:‘许多不同宗派的沙门婆罗门在舍卫城安居,他们也会知道我——一个名叫跋陀梨的比丘,作为沙门乔达摩的弟子,一个年老的比丘,在教法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跋陀梨,这也是你没有觉察到的地方。”

  “尊者,过失降临于我,犹如愚痴、糊涂、不善的我,当世尊制定学处时,比丘僧团正在接受学处时,我表达了我的不愿。尊者,请世尊接受我的过失为过失,以便我将来能自我克制。”“跋陀梨,过失确实降临于你,犹如愚痴、糊涂、不善的你,当世尊制定学处时,比丘僧团正在接受学处时,你表达了你的不愿。跋陀梨,因为你把过失看作过失,并如法地改正,我们接受它。跋陀梨,在圣者的律中,把过失看作过失,并如法地改正,将来能自我克制,这就是进步。”

“跋陀梨,你认为怎么样?这里有一个俱解脱的比丘,我会对他说:‘来吧,比丘,到泥泞中去。’他会陷进去或者扭转身体,或者会说‘不’吗?”

  “不,尊者。”

  “跋陀梨,你认为怎么样?这里有一个慧解脱的比丘……身证的比丘……见至的比丘……信解脱的比丘……随法行的比丘……随信行的比丘,我会对他说:‘来吧,比丘,到泥泞中去。’他会陷进去或者扭转身体,或者会说‘不’吗?”

  “不,尊者。”

  “跋陀梨,你认为怎么样?那时你,跋陀梨,是俱解脱者,还是慧解脱者,还是身证者,还是见至者,还是信解脱者,还是随法行者,还是随信行者?”

  “不,尊者。”

  “那么你,跋陀梨,那时岂不是空虚、无物、有过失吗?”

  “是的,尊者。尊者,过失降临于我,犹如愚痴、糊涂、不善的我,当世尊制定学处时,比丘僧团正在接受学处时,我表达了我的不愿。尊者,请世尊接受我的过失为过失,以便我将来能自我克制。”“跋陀梨,过失确实降临于你,犹如愚痴、糊涂、不善的你,当世尊制定学处时,比丘僧团正在接受学处时,你表达了你的不愿。跋陀梨,因为你把过失看作过失,并如法地改正,我们接受它。跋陀梨,在圣者的律中,把过失看作过失,并如法地改正,将来能自我克制,这就是进步。”

“跋陀梨,这里有些比丘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他这样想:‘我何不前往寂静的住处,森林、树下、山洞、山谷、石窟、墓地、林间、露天、稻草堆呢?或许我能证得上人法,获得圣智见殊胜。’于是他前往寂静的住处,森林、树下、山洞、山谷、石窟、墓地、林间、露天、稻草堆。当他这样远离独住时,导师也会责备他,有智慧的梵行同伴们也会责备他,天人也会责备他,他自己也会责备自己。他被导师责备,被有智慧的梵行同伴们责备,被天人责备,被自己责备,未能证得上人法,获得圣智见殊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跋陀梨,就是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

“然而,跋陀梨,这里有些比丘在导师的教诲中完全遵守学处。他这样想:‘我何不前往寂静的住处,森林、树下、山洞、山谷、石窟、墓地、林间、露天、稻草堆呢?或许我能证得上人法,获得圣智见殊胜。’于是他前往寂静的住处,森林、树下、山洞、山谷、石窟、墓地、林间、露天、稻草堆。当他这样远离独住时,导师不会责备他,有智慧的梵行同伴们也不会责备他,天人也不会责备他,他自己也不会责备自己。他未被导师责备,未被有智慧的梵行同伴们责备,未被天人责备,未被自己责备,证得上人法,获得圣智见殊胜。他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由远离而生的喜和乐,进入并安住于初禅。这是什么原因呢?跋陀梨,就是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完全遵守学处。

“再者,跋陀梨,比丘由于寻和伺的止息,内心平静,心一境性,无寻无伺,具足由定而生的喜和乐,进入并安住于第二禅。这是什么原因呢?跋陀梨,就是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完全遵守学处。

  “再者,跋陀梨,比丘由于喜的离贪,保持平静,具念正知,身体感受乐,对此圣者们说:‘平静、具念、安乐住’,进入并安住于第三禅。这是什么原因呢?跋陀梨,就是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完全遵守学处。

  “再者,跋陀梨,比丘由于乐的舍弃和苦的舍弃,以及之前喜和忧的消失,进入并安住于不苦不乐、由舍念而清净的第四禅。这是什么原因呢?跋陀梨,就是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完全遵守学处。

  “当他的心这样入定、清净、明亮、无垢、离染、柔软、适于工作、安住不动时,他将心导向宿命智。他忆念多种宿命,譬如一世、两世……乃至具相、具示地忆念多种宿命。这是什么原因呢?跋陀梨,就是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完全遵守学处。

  “当他的心这样入定、清净、明亮、无垢、离染、柔软、适于工作、安住不动时,他将心导向众生生死智。他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众生逝去、投生,下劣的、殊胜的,美貌的、丑陋的,幸福的、不幸的,他如实了知众生随业而行——‘这些尊者们,由于具足身恶行……(同上)……堕入恶趣、地狱;而这些尊者们,由于具足身善行……(同上)……投生善趣、天界。’他以清净超人的天眼……乃至如实了知众生随业而行。这是什么原因呢?跋陀梨,就是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完全遵守学处。

  “当他的心这样入定、清净、明亮、无垢、离染、柔软、适于工作、安住不动时,他将心导向漏尽智。他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的集起’,如实了知‘这是苦的灭尽’,如实了知‘这是导向苦灭尽的道’;如实了知‘这些是漏’,如实了知‘这是漏的集起’,如实了知‘这是漏的灭尽’,如实了知‘这是导向漏灭尽的道’。当他这样知、这样见时,他的心从欲漏中解脱,从有漏中解脱,从无明漏中解脱。当他解脱时,他便生起解脱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有后有。’这是什么原因呢?跋陀梨,就是因为他在导师的教诲中完全遵守学处。”

听世尊如此说,尊者跋陀梨对世尊说:“尊者,这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使得这里有些比丘会被僧团一再强行处置?尊者,又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使得这里有些比丘不会被僧团那样一再强行处置呢?”“跋陀梨,这里有些比丘经常犯戒,屡屡犯戒。当他被比丘们指出时,他会岔开话题,把话题引向别处,表现出愤怒、怨恨、不悦,不正确应对,不顺从,不请求和解,也不说‘我将做让僧团满意的事’。跋陀梨,那时比丘们会这样想:‘友伴,这位比丘经常犯戒,屡屡犯戒。当他被比丘们指出时,他会岔开话题,把话题引向别处,表现出愤怒、怨恨、不悦,不正确应对,不顺从,不请求和解,也不说“我将做让僧团满意的事”。善哉,诸位尊者,你们要这样仔细审查这位比丘,使得这件事不会很快平息。’跋陀梨,比丘们就是这样仔细审查这位比丘,使得这件事不会很快平息。

“然而,跋陀梨,这里有些比丘经常犯戒,屡屡犯戒。当他被比丘们指出时,他不会岔开话题,不会把话题引向别处,不会表现出愤怒、怨恨、不悦,正确应对,顺从,请求和解,并说‘我将做让僧团满意的事’。跋陀梨,那时比丘们会这样想:‘友伴,这位比丘经常犯戒,屡屡犯戒。当他被比丘们指出时,他不会岔开话题,不会把话题引向别处,不会表现出愤怒、怨恨、不悦,正确应对,顺从,请求和解,并说“我将做让僧团满意的事”。善哉,诸位尊者,你们要这样仔细审查这位比丘,使得这件事会很快平息。’跋陀梨,比丘们就是这样仔细审查这位比丘,使得这件事会很快平息。

“跋陀梨,这里有些比丘偶尔犯戒,不常犯戒。当他被比丘们指出时,他会岔开话题,把话题引向别处,表现出愤怒、怨恨、不悦,不正确应对,不顺从,不请求和解,也不说‘我将做让僧团满意的事’。跋陀梨,那时比丘们会这样想:‘友伴,这位比丘偶尔犯戒,不常犯戒。当他被比丘们指出时,他会岔开话题,把话题引向别处,表现出愤怒、怨恨、不悦,不正确应对,不顺从,不请求和解,也不说“我将做让僧团满意的事”。善哉,诸位尊者,你们要这样仔细审查这位比丘,使得这件事不会很快平息。’跋陀梨,比丘们就是这样仔细审查这位比丘,使得这件事不会很快平息。

“然而,跋陀梨,这里有些比丘偶尔犯戒,不常犯戒。当他被比丘们指出时,他不会岔开话题,不会把话题引向别处,不会表现出愤怒、怨恨、不悦,正确应对,顺从,请求和解,并说‘我将做让僧团满意的事’。跋陀梨,那时比丘们会这样想:‘友伴,这位比丘偶尔犯戒,不常犯戒。当他被比丘们指出时,他不会岔开话题,不会把话题引向别处,不会表现出愤怒、怨恨、不悦,正确应对,顺从,请求和解,并说“我将做让僧团满意的事”。善哉,诸位尊者,你们要这样仔细审查这位比丘,使得这件事会很快平息。’跋陀梨,比丘们就是这样仔细审查这位比丘,使得这件事会很快平息。

“跋陀梨,这里有些比丘仅仅凭借信仰,仅仅凭借爱慕来修行。跋陀梨,那时比丘们会这样想:‘友伴,这位比丘仅仅凭借信仰,仅仅凭借爱慕来修行。如果我们一再强行处置这位比丘,恐怕他仅有的那点信仰和爱慕也会失去。’跋陀梨,就像一个人只有一只眼睛,他的亲友、同僚、血亲会保护他的那只眼睛——‘以免他仅有的那只眼睛也失去。’同样地,跋陀梨,这里有些比丘仅仅凭借信仰,仅仅凭借爱慕来修行。跋陀梨,那时比丘们会这样想:‘友伴,这位比丘仅仅凭借信仰,仅仅凭借爱慕来修行。如果我们一再强行处置这位比丘,恐怕他仅有的那点信仰和爱慕也会失去。’跋陀梨,这就是使得这里有些比丘会被僧团一再强行处置的原因和条件。而跋陀梨,这就是使得这里有些比丘不会被僧团那样一再强行处置的原因和条件。”

“尊者,这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使得以前学处较少,而能获得证悟的比丘却较多?尊者,又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使得现在学处较多,而能获得证悟的比丘却较少呢?”

  “跋陀梨,这正是众生衰退、正法隐没时的表现,学处增多,而能获得证悟的比丘却减少。跋陀梨,导师不会在僧团中出现一些导致烦恼的法之前,就为弟子们制定学处。跋陀梨,当僧团中出现一些导致烦恼的法时,导师才会为弟子们制定学处,以对抗那些导致烦恼的法。跋陀梨,在僧团尚未壮大之前,一些导致烦恼的法不会出现。跋陀梨,当僧团壮大之后,一些导致烦恼的法才会出现。然后导师才会为弟子们制定学处,以对抗那些导致烦恼的法。跋陀梨,在僧团尚未获得财富、名誉、广博知识、年长之前,一些导致烦恼的法不会出现。跋陀梨,当僧团获得年长之后,一些导致烦恼的法才会出现,然后导师才会为弟子们制定学处,以对抗那些导致烦恼的法。

“跋陀梨,那时候你们人数很少,那时我为你们教导了骏马喻法门。你还记得吗,跋陀梨?”

  “不记得,尊者。”

  “跋陀梨,你对此有何解释呢?”

  “尊者,我长时间在导师的教诲中未能完全遵守学处。”

  “跋陀梨,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唯一的条件。然而,跋陀梨,我长久以来用心观察你的心,知道:‘这个愚痴之人,当我教导佛法时,他没有专心致志,没有作意,没有全神贯注,没有侧耳倾听。’不过,跋陀梨,我将再为你教导骏马喻法门。你仔细听,好好作意,我将要说。”“是的,尊者。”尊者跋陀梨回答了世尊。世尊说:

“跋陀梨,就像一位熟练的驯马师得到一匹良马,他首先对它进行口辔训练。当它接受口辔训练时,难免会有些挣扎、反抗、乱动,就像它以前从未受过训练一样。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它最终会在此处驯服。跋陀梨,当那匹良马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最终在此处驯服后,驯马师会进一步对它进行驾轭训练。当它接受驾轭训练时,难免会有些挣扎、反抗、乱动,就像它以前从未受过训练一样。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它最终会在此处驯服。跋陀梨,当那匹良马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最终在此处驯服后,驯马师会进一步对它进行在圆形场地慢跑、跑圈、蹄声、奔跑、转弯、回旋、最高速度、最高优雅、最高亲和力的训练。当它接受最高速度、最高优雅、最高亲和力的训练时,难免会有些挣扎、反抗、乱动,就像它以前从未受过训练一样。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它最终会在此处驯服。跋陀梨,当那匹良马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最终在此处驯服后,驯马师会进一步给它提供美妙的食物和水。跋陀梨,具足这十种素质的良马,配得上国王,受国王享用,被视为国王的财富。

  “同样地,跋陀梨,具足十种法的比丘,值得供养,值得款待,值得布施,值得合掌礼敬,是世间无上的福田。是哪十种呢?跋陀梨,这里有比丘,具足无学正见,具足无学正思惟,具足无学正语,具足无学正业,具足无学正命,具足无学正精进,具足无学正念,具足无学正定,具足无学正智,具足无学正解脱——跋陀梨,具足这十种法的比丘,值得供养,值得款待,值得布施,值得合掌礼敬,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世尊说了这番话。尊者跋陀梨心生欢喜,认可了世尊所说的话。

跋陀梨经第五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