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4经 大摩罗迦经

中部64经 大摩罗迦经

我曾这样听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儿,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世尊:“尊者!”世尊说:“比丘们,你们记得我所教导的五下分结吗?”

  听世尊如此说,尊者摩罗迦弗对世尊说:“尊者,我记得世尊所教导的五下分结。”“摩罗迦弗,你如何记得我所教导的五下分结呢?”“尊者,我记得世尊将有身见教导为下分结;我记得世尊将疑教导为下分结;我记得世尊将戒禁取教导为下分结;我记得世尊将欲贪教导为下分结;我记得世尊将瞋恚教导为下分结。尊者,我就是这样记得世尊所教导的五下分结。”

  “摩罗迦弗,你究竟是在记住谁所教导的这五下分结呢?摩罗迦弗,难道其他外道游方者不会用这个幼童的比喻来责难你吗?摩罗迦弗,一个年幼、愚钝、仰卧的婴儿,他连‘我’都不存在,哪里会生起有身见呢?然而,他的有身见随眠潜伏着。摩罗迦弗,一个年幼、愚钝、仰卧的婴儿,他连‘法’都不存在,哪里会生起对诸法的疑呢?然而,他的疑随眠潜伏着。摩罗迦弗,一个年幼、愚钝、仰卧的婴儿,他连‘戒’都不存在,哪里会生起对戒的戒禁取呢?然而,他的戒禁取随眠潜伏着。摩罗迦弗,一个年幼、愚钝、仰卧的婴儿,他连‘欲’都不存在,哪里会生起对欲的欲贪呢?然而,他的欲贪随眠潜伏着。摩罗迦弗,一个年幼、愚钝、仰卧的婴儿,他连‘众生’都不存在,哪里会生起对众生的瞋恚呢?然而,他的瞋恚随眠潜伏着。摩罗迦弗,难道其他外道游方者不会用这个幼童的比喻来责难你吗?”

  听世尊如此说,尊者阿难对世尊说:“尊者,是时候了,善逝,是时候了,世尊应当教导五下分结。比丘们听了世尊的教导,将会记住。”“既然如此,阿难,你听着,好好作意,我将要说。”“是的,尊者。”尊者阿难回答了世尊。世尊说:

“阿难,这里有未受教导的凡夫,他未曾见过圣者,不熟习圣法,不被圣法调伏;他未曾见过善人,不熟习善法,不被善法调伏。他被有身见所缠缚,被有身见所征服;他不如实知对已生起的有身见的出离。他的有身见变得坚固,未被去除,成为下分结。

  “他被疑所缠缚,被疑所征服;他不如实知对已生起的疑的出离。他的疑变得坚固,未被去除,成为下分结。

  “他被戒禁取所缠缚,被戒禁取所征服;他不如实知对已生起的戒禁取的出离。他的戒禁取变得坚固,未被去除,成为下分结。

  “他被欲贪所缠缚,被欲贪所征服;他不如实知对已生起的欲贪的出离。他的欲贪变得坚固,未被去除,成为下分结。

  “他被瞋恚所缠缚,被瞋恚所征服;他不如实知对已生起的瞋恚的出离。他的瞋恚变得坚固,未被去除,成为下分结。

“然而,阿难,已受教导的圣弟子,他见过圣者,熟习圣法,被圣法调伏;他见过善人,熟习善法,被善法调伏。他未被有身见所缠缚,未被有身见所征服;他如实知对已生起的有身见的出离。他的有身见连同其随眠被舍弃。

  “他未被疑所缠缚,未被疑所征服;他如实知对已生起的疑的出离。他的疑连同其随眠被舍弃。

  “他未被戒禁取所缠缚,未被戒禁取所征服;他如实知对已生起的戒禁取的出离。他的戒禁取连同其随眠被舍弃。

  “他未被欲贪所缠缚,未被欲贪所征服;他如实知对已生起的欲贪的出离。他的欲贪连同其随眠被舍弃。

  “他未被瞋恚所缠缚,未被瞋恚所征服;他如实知对已生起的瞋恚的出离。他的瞋恚连同其随眠被舍弃。

“阿难,如果不依靠那条道路和途径来断除五下分结,而能认识、见到或舍弃五下分结——那是不可能的。阿难,就像一棵高大、有精华的树,如果不剥掉树皮、不剥掉边材,就想取其精华——那是不可能的;同样地,阿难,如果不依靠那条道路和途径来断除五下分结,而能认识、见到或舍弃五下分结——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阿难,如果依靠那条道路和途径来断除五下分结,而能认识、见到或舍弃五下分结——那是有可能的。阿难,就像一棵高大、有精华的树,如果剥掉树皮、剥掉边材,就能取其精华——那是有可能的;同样地,阿难,如果依靠那条道路和途径来断除五下分结,而能认识、见到或舍弃五下分结——那是有可能的。

  “阿难,就像恒河充满水,水面与两岸齐平,乌鸦可以饮用。这时来了一个体力虚弱的人,他说:‘我要横渡恒河,用手臂逆流而上,安全到达彼岸。’他不可能横渡恒河,用手臂逆流而上,安全到达彼岸。同样地,阿难,那些在宣说灭身时,心不跳跃,不喜悦,不安住,不解脱的人;他们就应该被看作是那个体力虚弱的人。

  “阿难,就像恒河充满水,水面与两岸齐平,乌鸦可以饮用。这时来了一个体力强健的人,他说:‘我要横渡恒河,用手臂逆流而上,安全到达彼岸。’他能够横渡恒河,用手臂逆流而上,安全到达彼岸。同样地,阿难,那些在宣说灭身时,心跳跃,喜悦,安住,解脱的人;他们就应该被看作是那个体力强健的人。

“阿难,什么是断除五下分结的道路和途径呢?

  “阿难,这里有比丘,由于远离(烦恼)因,由于舍弃不善法,由于完全平息粗劣的身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由远离而生的喜和乐,进入并安住于初禅。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色、受、想、行、识,都如实观照为无常、苦、病、肿瘤、箭、祸、灾、他方、毁灭、空、无我。他让心远离这些法。他让心远离这些法后,将心导向不死界——‘这是寂静,这是殊胜,即一切行止息,一切烦恼舍离,贪欲之尽,离欲,灭尽,涅槃。’他安住于彼,达到烦恼的灭尽;如果他未能达到烦恼的灭尽,则由于对法生起欢喜,对法生起喜悦,他通过五下分结的灭尽而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从那个世界返回。阿难,这也是断除五下分结的道路和途径。

  “再者,阿难,比丘由于寻和伺的止息……乃至进入并安住于第二禅……第三禅……进入并安住于第四禅。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色、受、想、行、识……(同上)……不从那个世界返回。阿难,这也是断除五下分结的道路和途径。

  “再者,阿难,比丘完全超越色想,灭除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进入并安住于空无边处:‘虚空无边。’他对其中所包含的受、想、行、识……(同上)……不从那个世界返回。阿难,这也是断除五下分结的道路和途径。

  “再者,阿难,比丘完全超越空无边处,进入并安住于识无边处:‘识无边。’他对其中所包含的受、想、行、识……(同上)……不从那个世界返回。阿难,这也是断除五下分结的道路和途径。

  “再者,阿难,比丘完全超越识无边处,进入并安住于无所有处:‘一无所有。’他对其中所包含的受、想、行、识……(同上)……不从那个世界返回。阿难,这也是断除五下分结的道路和途径。”

  “尊者,如果这是断除五下分结的道路和途径,那么为什么这里有些比丘是心解脱,有些比丘是慧解脱呢?”“阿难,这正是由于根的区别,我才这么说。”

  世尊说了这番话。尊者阿难心生欢喜,认可了世尊所说的话。

大摩罗迦经第四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