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51经. 犍达罗迦经

中部51经. 犍达罗迦经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僧团俱,住瞻波国揭伽罗莲池岸。于是,象师之子佩沙与游方者犍达罗迦诣世尊处。诣已,象师之子佩沙礼敬世尊,坐于一旁。游方者犍达罗迦与世尊互相问候。问候完毕,他站立一旁。站立一旁的游方者犍达罗迦环顾默然的比丘僧团,然后对世尊说:“奇哉,乔达摩尊者!妙哉,乔达摩尊者!乔达摩尊者将比丘僧团引导得多么好啊!过去世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们,也正是如此引导比丘僧团的,正如乔达摩尊者现在所引导的比丘僧团一样。未来世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们,也正是如此引导比丘僧团的,正如乔达摩尊者现在所引导的比丘僧团一样。”

“正是如此,犍达罗迦,正是如此。犍达罗迦,过去世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们,也正是如此引导比丘僧团的,正如我现在所引导的比丘僧团一样。犍达罗迦,未来世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们,也正是如此引导比丘僧团的,正如我现在所引导的比丘僧团一样。

“犍达罗迦,在此比丘僧团中,有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卸,已证得自身之义,有分之结已尽,以正智而解脱。犍达罗迦,在此比丘僧团中,也有学人,戒行不断,行为不辍,具足智慧,具足智慧之行;他们安住于四念住,心善安住。哪四种呢?在此,犍达罗迦,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随观受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心随观心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

听闻此言,象师之子佩沙对世尊说:“奇哉,世尊!妙哉,世尊!世尊对这四念住的善说,是为了众生的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恼,证得正道,现证涅槃。世尊,我们居家白衣,也时常在四念住中善安住其心。世尊,我们于身随观身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受随观受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心随观心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于法随观法而住,精勤、正知、具念,去除世间的贪欲和忧恼。奇哉,世尊!妙哉,世尊!世尊在如此混杂的人群中,在如此污秽的人群中,在如此虚伪的人群中,知晓众生之利弊。世尊,人类是深奥难测的;世尊,牲畜是浅显易懂的。世尊,我能训练大象。它在瞻波往返之间,会显露出所有的欺诈、狡猾、曲折、邪僻。但世尊,我们的奴隶、仆人、佣工,他们的身体表现与言语不同,他们的心念又不同。奇哉,世尊!妙哉,世尊!世尊在如此混杂的人群中,在如此污秽的人群中,在如此虚伪的人群中,知晓众生之利弊。世尊,人类是深奥难测的;世尊,牲畜是浅显易懂的。”

“正是如此,佩沙,正是如此。佩沙,人类是深奥难测的;佩沙,牲畜是浅显易懂的。佩沙,世间有四种人。哪四种呢?在此,佩沙,有的人是自虐者,致力于自苦自恼;在此,佩沙,有的人是他虐者,致力于苦恼他人;在此,佩沙,有的人是自虐又他虐者,既致力于自苦自恼,又致力于苦恼他人;在此,佩沙,有的人是不自虐不他虐者,他既不自苦自恼,也不苦恼他人。他现世已无欲、涅槃、清凉、感受乐受,以梵心而住。佩沙,这四种人中,哪一种人能使你的心感到满意呢?”

“世尊,那自虐者,致力于自苦自恼的人,不能使我的心满意。世尊,那他虐者,致力于苦恼他人的人,也不能使我的心满意。世尊,那自虐又他虐者,既致力于自苦自恼又致力于苦恼他人的人,也不能使我的心满意。世尊,那不自虐不他虐者,他既不自苦自恼,也不苦恼他人,他现世已无欲、涅槃、清凉、感受乐受,以梵心而住——唯有这种人能使我的心满意。”

“佩沙,为什么这三种人不能使你的心满意呢?”“世尊,那自虐者,致力于自苦自恼的人,他折磨、苦恼自己这个爱好安乐、厌恶痛苦的人——因此,这种人不能使我的心满意。世尊,那他虐者,致力于苦恼他人的人,他折磨、苦恼他人这个爱好安乐、厌恶痛苦的人——因此,这种人不能使我的心满意。世尊,那自虐又他虐者,既致力于自苦自恼又致力于苦恼他人的人,他折磨、苦恼自己和他人这两个爱好安乐、厌恶痛苦的人——因此,这种人不能使我的心满意。世尊,那不自虐不他虐者,他既不自苦自恼,也不苦恼他人,他现世已无欲、涅槃、清凉、感受乐受,以梵心而住;他既不折磨自己,也不苦恼他人这两个爱好安乐、厌恶痛苦的人——因此,这种人能使我的心满意。世尊,现在我们该走了,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佩沙,请你随你认为合适的时间去吧。”于是,象师之子佩沙欢喜、随喜世尊所说,从座位上起身,礼敬世尊,右绕后离去。

于是,世尊在象师之子佩沙离去不久,对比丘们说:“比丘们,象师之子佩沙是贤者;比丘们,象师之子佩沙有大智慧。比丘们,如果象师之子佩沙能再坐一会儿,直到我详细地解说这四种人,那他就会获得极大的利益。然而,比丘们,即便如此,象师之子佩沙也已获得极大的利益了。”“世尊,现在正是时候;善逝,现在正是时候,愿世尊详细地解说这四种人。比丘们听了世尊的解说,将会受持。”“那么,比丘们,你们谛听,善加作意,我将要说。”“世尊,是的。”那些比丘应允世尊。世尊说:

“比丘们,哪一种人是自虐者,致力于自苦自恼呢?在此,比丘们,有的人是裸体行者,行为放荡,用手舔食,不接受‘请来’,不接受‘请住’;不从锅口接受,不从碗口接受,不接受两根木棍之间的食物,不接受两人同时进食的食物,不接受孕妇的食物,不接受哺乳妇女的食物,不接受与男人同居妇女的食物,不接受在聚餐中的食物,不接受有狗站在那里或苍蝇成群飞舞的地方的食物;不饮鱼肉,不饮酒浆,不饮米汁。他或只在一户人家乞食,只吃一口;或在两户人家乞食,只吃两口……乃至或在七户人家乞食,只吃七口;他或以一次施食为生,或以两次施食为生……乃至或以七次施食为生;或一日进食一次,或两日进食一次……乃至或七日进食一次——如此,他致力于半月轮流进食的修行。他或以蔬菜为食,或以稗米为食,或以野米为食,或以糠秕为食,或以焦米为食,或以麸皮为食,或以米浆为食,或以油渣为食,或以草为食,或以牛粪为食;他或以树根树果为食,只吃掉落的果实。他或穿粗麻布,或穿细麻布,或穿尸衣,或穿粪扫衣,或穿树皮衣,或穿羚羊皮,或穿羚羊皮条,或穿吉祥草衣,或穿树皮衣,或穿木片衣,或穿头发披盖,或穿动物毛披盖,或穿猫头鹰翅膀。他或拔除头发胡须,致力于拔除头发胡须的修行;他或站立不动,拒绝坐下;或蹲踞着,致力于蹲踞苦行;或卧于有刺之床,卧于有刺之处;他或致力于日三次沐浴的修行——如此,他致力于多种苦身、恼身、热身、恼身之修行。比丘们,这种人被称为自虐者,致力于自苦自恼。

“比丘们,哪一种人是他虐者,致力于苦恼他人呢?在此,比丘们,有的人是屠羊者、屠猪者、猎鸟者、猎兽者、渔夫、盗贼、杀人犯、屠牛者、狱吏,或者其他任何残忍的职业。比丘们,这种人被称为他虐者,致力于苦恼他人。

“比丘们,哪一种人是自虐又他虐者,既致力于自苦自恼又致力于苦恼他人呢?在此,比丘们,有的人是刹帝利灌顶王,或者是婆罗门大富豪。他命令人在城市东边建造一座新的集会堂,然后剃除头发胡须,穿上粗糙的羚羊皮,用酥油涂抹全身,用鹿角挠背,与王后和婆罗门祭司一同进入新的集会堂。他在未经铺设的地上,用青草覆盖着,卧在那里。他以一头小牛崽母牛的一个乳房的奶水为生,王后以第二个乳房的奶水为生,婆罗门祭司以第三个乳房的奶水为生,他用第四个乳房的奶水祭火,剩余的奶水小牛崽为生。他如此说:‘为了祭祀,杀掉多少公牛!为了祭祀,杀掉多少小公牛!为了祭祀,杀掉多少小母牛!为了祭祀,杀掉多少山羊!为了祭祀,杀掉多少绵羊!为了祭祀,杀掉多少马!(原文缺失)为了制作祭柱,砍伐多少树木!为了制作祭草,割取多少吉祥草!’那些他的奴隶、仆人、佣工,受到棍棒威胁,受到恐吓,泪流满面,哭泣着做祭祀准备。比丘们,这种人被称为自虐又他虐者,既致力于自苦自恼又致力于苦恼他人。

“比丘们,哪一种人是不自虐不他虐者,他既不自苦自恼,也不苦恼他人,他现世已无欲、涅槃、清凉、感受乐受,以梵心而住呢?在此,比丘们,如来出现于世,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自己亲证、作证、宣说此世间,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以及沙门、婆罗门、天人、人类。他所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具足文义,宣说圆满清净的梵行。居士或居士子,或生于其他家族的人,听闻此法。听闻此法后,他对如来生起信心。他具足此信心后,如此思惟:‘居家生活是束缚,是尘垢之道;出家生活是空旷之地。居家生活者要修习完全圆满、完全清净、如贝壳般洁净的梵行,是不容易的。不如我剃除头发胡须,披上袈裟衣,从家中出家,过无家生活。’他在后来某个时候,舍弃少量或大量的财产,舍弃少量或大量的亲属,剃除头发胡须,披上袈裟衣,从家中出家,过无家生活。

“他如此出家后,遵守比丘的学处和生计,断除杀生,远离杀生,放下棍棒,放下刀杖,有惭有愧,怀有慈悲心,对一切有情众生怀有利益和悲悯。断除不与取,远离不与取,只取别人给的,期望别人给的,以清净的心生活。断除不梵行,修梵行,远离淫欲、俗法。断除妄语,远离妄语,说真实语,遵守承诺,可靠,可信,不欺骗世人。断除离间语,远离离间语,不在此处听闻彼处说以离间他人,也不在彼处听闻此处说以离间他人——如此,他或能使分离者和合,或能使和合者更加和睦,他喜爱和睦,乐于和睦,喜悦和睦,说和睦之语。断除粗恶语,远离粗恶语,他说柔软语、悦耳语、可爱语、动心语、文明语、大众所喜爱的语。断除杂秽语,远离杂秽语,他说适时语、真实语、有义语、法语、律语,他所说的言语有储藏,适时,有教训,有界限,与利益相应。他远离毁坏种子和植物,只吃一餐,夜间停止,远离非时食;远离观赏歌舞伎乐;远离佩戴花鬘、香料、涂抹,装饰打扮之处;远离高床大床;远离接受金银;远离接受生谷物;远离接受生肉;远离接受妇女儿童;远离接受男仆女仆;远离接受山羊绵羊;远离接受鸡猪;远离接受象牛马驹;远离接受田地房产;远离从事信使差役;远离买卖;远离称量作弊、伪造钱币、量器作弊;远离贿赂、欺骗、诡计、诈骗;远离切割、杀戮、捆绑、劫掠、强暴。

“他满足于足以维持身体的衣服,足以维持生命的食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只带走这些。就像鸟儿无论飞到哪里,都只带着翅膀飞翔一样;比丘也满足于足以维持身体的衣服,足以维持生命的食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只带走这些。他具足此圣戒蕴,内心感受无过失之乐。

“他以眼见色,不取相,不取随形好。凡是眼根没有防护,就会被贪欲和忧恼等恶不善法所侵袭,他为防护眼根而努力,守护眼根,在眼根上修习防护。以耳闻声……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尝味……乃至以身触觉……乃至以意知法,不取相,不取随形好。凡是意根没有防护,就会被贪欲和忧恼等恶不善法所侵袭,他为防护意根而努力,守护意根,在意根上修习防护。他具足此圣根防护,内心感受无恼害之乐。

“他前进后退时,正知而行;环视顾盼时,正知而行;屈伸肢体时,正知而行;穿着僧伽梨衣、持钵、穿衣时,正知而行;饮食嚼尝时,正知而行;大小便利时,正知而行;行走站立坐卧醒时,言语默然时,正知而行。

“他具足此圣戒蕴,具足此圣知足,具足此圣根防护,具足此圣正念正知,他前往僻静的住处:森林、树下、山岳、山谷、山洞、墓地、林间、露地、草堆。他饭后从乞食归来,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正念置于前方。他舍弃世间的贪欲,以离贪欲之心而住,使心清净远离贪欲;舍弃嗔恚恶念,以无嗔恚之心而住,对一切有情众生怀有利益和悲悯,使心清净远离嗔恚恶念;舍弃昏沉睡眠,以远离昏沉睡眠之心而住,观光明相,正念正知,使心清净远离昏沉睡眠;舍弃掉举恶作,以无掉举之心而住,内心寂静,使心清净远离掉举恶作;舍弃疑,以超越疑之心而住,对善法无疑惑,使心清净远离疑。

“他舍弃这五盖,即心的杂染,智慧的削弱,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证入并安住于初禅;寻伺寂灭,内心清净,心一境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证入并安住于第二禅;喜乐离染,住于舍心,正念正知,身体感受乐受,贤圣们说:‘他住于舍心、正念、乐住’,证入并安住于第三禅;舍乐舍苦,先前的喜忧灭尽,不苦不乐,由舍念清净,证入并安住于第四禅。

“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明亮,无垢,离垢,柔软,堪能,安住,不动,他将心导向宿命智。他忆念多种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以及无数劫的坏劫、无数劫的成劫、无数劫的坏成劫:‘我在彼处有此名、此姓、此身色、此食物、此苦乐受、此寿量,我从彼处死后,生于此处;在此处也有此名、此姓、此身色、此食物、此苦乐受、此寿量,我从此处死后,生于此处。’如此,他忆念多种宿命,具足相状,具足处所。

“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明亮,无垢,离垢,柔软,堪能,安住,不动,他将心导向众生生死智。他以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见众生死去、出生,卑贱、高贵,美貌、丑陋,善趣、恶趣,他了知众生随业而行:‘这些众生具足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诽谤圣者,持邪见,行邪见之业,他们身坏命终,堕入恶趣、恶道、地狱。而这些众生具足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诽谤圣者,持正见,行正见之业,他们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如此,他以清净超越人眼的天眼,看见众生死去、出生,卑贱、高贵,美貌、丑陋,善趣、恶趣,他了知众生随业而行。

1“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明亮,无垢,离垢,柔软,堪能,安住,不动,他将心导向漏尽智。他如实了知‘这是苦’。他如实了知‘这是苦的集起’。他如实了知‘这是苦的灭尽’。他如实了知‘这是导向苦灭尽之道’。他如实了知‘这些是漏’。他如实了知‘这是漏的集起’。他如实了知‘这是漏的灭尽’。他如实了知‘这是导向漏灭尽之道’。当他如此知、如此见时,他的心从欲漏中解脱,从有漏中解脱,从无明漏中解脱。当解脱时,他有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存在。’比丘们,这种人被称为不自虐不他虐者,他既不自苦自恼,也不苦恼他人。他现世已无欲、涅槃、清凉、感受乐受,以梵心而住。”

世尊如是说。那些比丘心生欢喜,随喜世尊所说。

犍达罗迦经第一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