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44经 小问答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的栗鼠饲喂处。那时,优婆塞毗舍佉前往达摩迪那比丘尼处;抵达后,向达摩迪那比丘尼顶礼,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优婆塞毗舍佉对达摩迪那比丘尼说:“尊者,人们说‘有身’‘有身’。尊者,世尊所说的有身是什么呢?”“毗舍佉道友,这五种执取蕴是世尊所说的有身,即:色执取蕴、受执取蕴、想执取蕴、行执取蕴、识执取蕴。毗舍佉道友,这五种执取蕴是世尊所说的有身。”
“善哉,尊者!”优婆塞毗舍佉对达摩迪那比丘尼所说的话表示赞同和随喜,然后进一步向达摩迪那比丘尼提问:“尊者,人们说‘有身集’‘有身集’。尊者,世尊所说的有身集是什么呢?”“毗舍佉道友,那带来再有的、伴随喜贪的、在此彼处乐著的渴爱,即:欲爱、有爱、无有爱;毗舍佉道友,这是世尊所说的有身集。”
“尊者,人们说‘有身灭’‘有身灭’。尊者,世尊所说的有身灭是什么呢?”
“毗舍佉道友,对那渴爱完全的离贪、灭尽、舍弃、放下、解脱、无著;毗舍佉道友,这是世尊所说的有身灭。”
“尊者,人们说‘导向有身灭的道迹’‘导向有身灭的道迹’。尊者,世尊所说的导向有身灭的道迹是什么呢?”
“毗舍佉道友,这八圣道分就是世尊所说的导向有身灭的道迹,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尊者,是执取就是那五种执取蕴,还是执取在五种执取蕴之外呢?”“毗舍佉道友,执取并非就是那五种执取蕴,也并非执取在五种执取蕴之外。毗舍佉道友,凡是对五种执取蕴的贪欲,那就是那里的执取。”
“尊者,有身见是如何产生的呢?”“毗舍佉道友,在此,未受教导的凡夫,未见过圣者,不熟习圣法,未经圣法调伏;未见过善人,不熟习善人法,未经善人法调伏;他视色为我,或视我拥有色,或视色在我之中,或视我在色之中。视受……视想……视行……视识为我,或视我拥有识,或视识在我之中,或视我在识之中。毗舍佉道友,有身见就是这样产生的。”
“尊者,有身见是如何不产生的呢?”
“毗舍佉道友,在此,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已见过圣者,熟习圣法,经圣法调伏;已见过善人,熟习善人法,经善人法调伏;他不如实视色为我,不如实视我拥有色,不如实视色在我之中,不如实视我在色之中。不如实视受……不如实视想……不如实视行……不如实视识为我,不如实视我拥有识,不如实视识在我之中,不如实视我在识之中。毗舍佉道友,有身见就是这样不产生的。”
“尊者,什么是八圣道分呢?”
“毗舍佉道友,这八圣道分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尊者,八圣道分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呢?”
“毗舍佉道友,八圣道分是有为法。”
“尊者,八圣道分是包含三蕴,还是三蕴包含八圣道分呢?”
“毗舍佉道友,八圣道分不包含三蕴;毗舍佉道友,三蕴包含八圣道分。毗舍佉道友,凡是正语、正业、正命,这些法包含在戒蕴中。凡是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法包含在定蕴中。凡是正见、正思惟,这些法包含在慧蕴中。”
“尊者,什么是定?哪些法是定的所缘?哪些法是定的资具?什么是定的修习?”
“毗舍佉道友,心的专一就是定;四念处是定的所缘;四正勤是定的资具。毗舍佉道友,对这些法反复实践、修习、多作,这就是定的修习。”
“尊者,有多少行呢?”
“毗舍佉道友,有三种行:身行、语行、心行。”
“尊者,什么是身行?什么是语行?什么是心行?”
“毗舍佉道友,出入息是身行;寻、伺是语行;想、受是心行。”
“尊者,为何出入息是身行?为何寻、伺是语行?为何想、受是心行?”
“毗舍佉道友,出入息是身体的,这些法与身体相关联,因此出入息是身行。毗舍佉道友,先思惟、寻思,然后才发语,因此寻、伺是语行。想、受是心所的,这些法与心相关联,因此想、受是心行。”
“尊者,如何进入想受灭定呢?”
“毗舍佉道友,比丘在进入想受灭定之时,不会这样想:‘我将进入想受灭定’,或‘我正在进入想受灭定’,或‘我已进入想受灭定’。而是他早已如此修习心,使心能够导向那种状态。”
“尊者,比丘在进入想受灭定之时,哪些法先灭尽呢?是身行、语行,还是心行?”“毗舍佉道友,比丘在进入想受灭定之时,语行先灭尽,然后是身行,然后是心行。”
“尊者,如何从想受灭定中出定呢?”
“毗舍佉道友,比丘在从想受灭定中出定之时,不会这样想:‘我将从想受灭定中出定’,或‘我正在从想受灭定中出定’,或‘我已从想受灭定中出定’。而是他早已如此修习心,使心能够导向那种状态。”
“尊者,比丘在从想受灭定中出定之时,哪些法先生起呢?是身行、语行,还是心行?”“毗舍佉道友,比丘在从想受灭定中出定之时,心行先升起,然后是身行,然后是语行。”
“尊者,比丘从想受灭定中出定后,有几种触接触他呢?”“毗舍佉道友,比丘从想受灭定中出定后,有三种触接触他:空触、无相触、无愿触。”
“尊者,比丘从想受灭定中出定后,他的心倾向于何?倾向于何?倾向于何?”“毗舍佉道友,比丘从想受灭定中出定后,他的心倾向于离欲,倾向于离欲,倾向于离欲。”
“尊者,有多少受呢?”
“毗舍佉道友,有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尊者,什么是乐受?什么是苦受?什么是不苦不乐受?”
“毗舍佉道友,凡是身体的或心的快乐、愉悦的感受,这是乐受。毗舍佉道友,凡是身体的或心的痛苦、不愉悦的感受,这是苦受。毗舍佉道友,凡是身体的或心的既非愉悦亦非不愉悦的感受,这是不苦不乐受。”
“尊者,乐受何为乐?何为苦?苦受何为乐?何为苦?不苦不乐受何为乐?何为苦?”
“毗舍佉道友,乐受住时是乐,变坏是苦;苦受住时是苦,变坏是乐;不苦不乐受以智为乐,以无知为苦。”
“尊者,乐受有何随眠随增?苦受有何随眠随增?不苦不乐受有何随眠随增?”
“毗舍佉道友,乐受有贪随眠随增,苦受有瞋随眠随增,不苦不乐受有无明随眠随增。”
“尊者,一切乐受都有贪随眠随增吗?一切苦受都有瞋随眠随增吗?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无明随眠随增吗?”
“毗舍佉道友,并非一切乐受都有贪随眠随增,并非一切苦受都有瞋随眠随增,并非一切不苦不乐受都有无明随眠随增。毗舍佉道友,在此,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安住于初禅。他由此舍弃贪,贪随眠不随增。毗舍佉道友,在此,比丘这样思惟:‘我何时能进入圣者们现在所进入的境界而住呢?’当他生起对无上解脱的渴望时,因渴望而生起忧恼。他由此舍弃瞋,瞋随眠不随增。毗舍佉道友,在此,比丘由于舍乐、舍苦,以及先前的喜、忧已灭,无苦无乐,由舍念清净,具足安住于第四禅。他由此舍弃无明,无明随眠不随增。”
“尊者,乐受的对立面是什么?”
“毗舍佉道友,乐受的对立面是苦受。”
“尊者,苦受的对立面是什么?”
“毗舍佉道友,苦受的对立面是乐受。”
“尊者,不苦不乐受的对立面是什么?”
“毗舍佉道友,不苦不乐受的对立面是无明。”
“尊者,无明的对立面是什么?”
“毗舍佉道友,无明的对立面是明。”
“尊者,明的对立面是什么?”
“毗舍佉道友,明的对立面是解脱。”
“尊者,解脱的对立面是什么?”
“毗舍佉道友,解脱的对立面是涅槃。
“尊者,涅槃的对立面是什么?”“毗舍佉道友,你已经超出问题了,无法把握问题的边际。毗舍佉道友,梵行以涅槃为归宿,以涅槃为目的,以涅槃为究竟。毗舍佉道友,如果你愿意,可以前往世尊处询问此事,世尊如何为你解释,你就如何受持。”
于是优婆塞毗舍佉对达摩迪那比丘尼所说的话表示赞同和随喜,从座位上站起,向达摩迪那比丘尼顶礼,右绕后,前往世尊处;抵达后,向世尊顶礼,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优婆塞毗舍佉将他与达摩迪那比丘尼的所有对话全部禀告了世尊。世尊听后,对优婆塞毗舍佉说:“毗舍佉,达摩迪那比丘尼是贤者,毗舍佉,达摩迪那比丘尼有大智慧。毗舍佉,即使是你来问我此事,我也会像达摩迪那比丘尼所解释的那样来解释。这就是它的含义。你就这样受持吧。”
世尊说了此话。优婆塞毗舍佉心生欢喜,随喜世尊所说的话。
小问答经第四完。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