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43经 大广释经

中部43经 大广释经

我曾这样听闻: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于是,大拘絺罗尊者在傍晚从禅定中出定,来到舍利弗尊者之处。他与舍利弗尊者互相问候,交换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后,坐在一旁。大拘絺罗尊者坐在一旁,对舍利弗尊者说:

“贤友,有人说愚笨,愚笨。贤友,到什么程度才被称为愚笨呢?”

“贤友,因为不理解,不理解,所以被称为愚笨。

“不理解什么呢?不理解这是苦,不理解这是苦的集起,不理解这是苦的灭尽,不理解这是导致苦灭尽的道路。贤友,因为不理解,不理解,所以被称为愚笨。”

“善哉,贤友!”大拘絺罗尊者欢喜并随喜舍利弗尊者所说,然后进一步询问舍利弗尊者:

“贤友,有人说有智慧,有智慧。贤友,到什么程度才被称为有智慧呢?”

“贤友,因为理解,理解,所以被称为有智慧。

“理解什么呢?理解这是苦,理解这是苦的集起,理解这是苦的灭尽,理解这是导致苦灭尽的道路。贤友,因为理解,理解,所以被称为有智慧。”

“贤友,有人说识,识。贤友,到什么程度才被称为识呢?”

“贤友,因为了知,了知,所以被称为识。

“了知什么呢?了知乐,了知苦,了知不苦不乐。贤友,因为了知,了知,所以被称为识。”

“贤友,智慧和识,这些法是混合的还是不混合的?能否将这些法分离出来分别说明它们的区别呢?”

“贤友,智慧和识,这些法是混合的,不是不混合的。也不能将这些法分离出来分别说明它们的区别。贤友,所理解的即是所了知的,所了知的即是所理解的。因此,这些法是混合的,不是不混合的。也不能将这些法分离出来分别说明它们的区别。”

“贤友,智慧和识,这些混合而非分离的法,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贤友,智慧和识,这些混合而非分离的法,智慧应被培育,识应被遍知。这是它们的区别。”

“贤友,有人说受,受。贤友,到什么程度才被称为受呢?”

“贤友,因为感受,感受,所以被称为受。

“感受什么呢?感受乐,感受苦,感受不苦不乐。贤友,因为感受,感受,所以被称为受。”

“贤友,有人说想,想。贤友,到什么程度才被称为想呢?”

“贤友,因为识别,识别,所以被称为想。

“识别什么呢?识别蓝色,识别黄色,识别红色,识别白色。贤友,因为识别,识别,所以被称为想。”

“贤友,受、想和识,这些法是混合的还是不混合的?能否将这些法分离出来分别说明它们的区别呢?”

“贤友,受、想和识,这些法是混合的,不是不混合的。也不能将这些法分离出来分别说明它们的区别。贤友,所感受的即是所识别的,所识别的即是所了知的。因此,这些法是混合的,不是不混合的。也不能将这些法分离出来分别说明它们的区别。”

“贤友,当五根完全被超越,心识清净时,应了知什么呢?”

“贤友,当五根完全被超越,心识清净时,应了知虚空无边的空无边处,应了知识无边的识无边处,应了知一无所有的无所有处。”

“贤友,应了知的法是通过什么来理解的呢?”

“贤友,应了知的法是通过慧眼来理解的。”

“贤友,智慧的目的是什么呢?”

“贤友,智慧的目的是为了证知、遍知和舍断。”

“贤友,正见的生起有多少因缘呢?”

“贤友,正见的生起有两个因缘:来自他人的声音和如理作意。贤友,这就是正见生起的两个因缘。”

“贤友,正见由多少要素辅助,才能获得心解脱的果报与利益,以及慧解脱的果报与利益呢?”

“贤友,正见由五个要素辅助,才能获得心解脱的果报与利益,以及慧解脱的果报与利益。贤友,在此,正见由戒辅助,由闻辅助,由讨论辅助,由止辅助,由观辅助。贤友,正见由这五个要素辅助,才能获得心解脱的果报与利益,以及慧解脱的果报与利益。”

“贤友,有多少有呢?”

“贤友,有三种有:欲有、色有和无色有。”

“贤友,未来的再次投生是如何生起的呢?”

“贤友,被无明覆盖、被贪爱束缚的众生,在各种存在中欢喜,这样未来的再次投生就生起了。”

“贤友,未来的再次投生是如何不生起的呢?”

“贤友,通过无明的远离和智慧的生起,以及贪爱的灭尽,这样未来的再次投生就不生起了。”

“贤友,什么是初禅呢?”

“贤友,在此,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安住于初禅。贤友,这被称为初禅。”

“贤友,初禅有多少部分呢?”

“贤友,初禅有五个部分。贤友,在此,入初禅的比丘,寻、伺、喜、乐、心一境性都存在。贤友,初禅就是这样有五个部分的。”

“贤友,初禅舍弃了哪些部分,具足了哪些部分呢?”

“贤友,初禅舍弃了五个部分,具足了五个部分。贤友,在此,入初禅的比丘,贪欲已舍弃,瞋恚已舍弃,惛沉睡眠已舍弃,掉举恶作已舍弃,疑已舍弃;寻、伺、喜、乐、心一境性都存在。贤友,初禅就是这样舍弃了五个部分,具足了五个部分的。”

“贤友,有五根,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范围和对象,互不感受对方的范围和对象,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贤友,这五根各自有不同的范围和对象,互不感受对方的范围和对象,它们的依止是什么?谁感受它们的范围和对象呢?”

“贤友,有五根,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范围和对象,互不感受对方的范围和对象,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贤友,这五根各自有不同的范围和对象,互不感受对方的范围和对象,它们的依止是意,意感受它们的范围和对象。”

“贤友,有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贤友,这五根依止什么而存在呢?”

“贤友,有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贤友,这五根依止命而存在。”

“贤友,命又依止什么而存在呢?”

“命依止热而存在。”

“贤友,热又依止什么而存在呢?”

“热依止命而存在。”

“贤友,我们刚才这样理解舍利弗尊者所说:命依止热而存在。现在我们又这样理解舍利弗尊者所说:热依止命而存在。

“贤友,这句话的意义应该如何理解呢?”

“那么,贤友,我来给你打个比方;有些聪明人通过比喻也能理解所说的意义。贤友,就像油灯燃烧时,光依火焰而存在,火焰依光而存在;贤友,正是这样,命依热而存在,热依命而存在。”

“贤友,那些生命行和那些感受法是相同的,还是生命行是另外的,感受法是另外的呢?”

“贤友,那些生命行和那些感受法不是相同的。贤友,如果那些生命行就是那些感受法,那么入想受灭的比丘就不可能出定。贤友,正是因为生命行是另外的,感受法是另外的,所以入想受灭的比丘才可能出定。”

“贤友,当多少法离开这个身体时,这个身体就会被抛弃、被丢弃,像无生命的木头一样躺着呢?”

“贤友,当三种法离开这个身体时:命、热和识;这个身体就会被抛弃、被丢弃,像无生命的木头一样躺着。”

“贤友,这个人死去了,时间到了;而那位比丘入了想受灭定。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贤友,这个人死去了,时间到了,他的身行已止息、已平息,语行已止息、已平息,心行已止息、已平息,寿命已尽,热已平息,诸根已坏散。而那位比丘入了想受灭定,他的身行也已止息、已平息,语行也已止息、已平息,心行也已止息、已平息,但寿命未尽,热未平息,诸根清净。贤友,这就是这个人死去了,时间到了,和那位比丘入了想受灭定之间的区别。”

“贤友,入不苦不乐心解脱有多少因缘呢?”

“贤友,入不苦不乐心解脱有四个因缘。贤友,在此,比丘舍离乐,舍离苦,以及先前已有的喜悦和忧愁的灭尽,具足安住于不苦不乐的第四禅,即由舍念而得清净的禅定。贤友,这就是入不苦不乐心解脱的四个因缘。”

“贤友,入无相心解脱有多少因缘呢?”

“贤友,入无相心解脱有两个因缘:不作意一切相和作意无相界。贤友,这就是入无相心解脱的两个因缘。”

“贤友,无相心解脱的住立有多少因缘呢?”

“贤友,无相心解脱的住立有三个因缘:不作意一切相,作意无相界,以及先前的造作。贤友,这就是无相心解脱住立的三个因缘。”

“贤友,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多少因缘呢?”

“贤友,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两个因缘:作意一切相和不作意无相界。贤友,这就是无相心解脱出定的两个因缘。”

“贤友,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这些法意义不同且表达方式也不同,还是意义相同而表达方式不同呢?”

“贤友,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贤友,有一种情况,依此情况这些法意义不同且表达方式也不同;贤友,也有一种情况,依此情况这些法意义相同而表达方式不同。”

“贤友,依哪种情况这些法意义不同且表达方式也不同呢?”

“贤友,在此,比丘以慈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遍满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方向。就这样,上、下、横、一切处,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的慈心遍满整个世间而住。同样,以悲心遍满……以喜心遍满……以舍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遍满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方向。就这样,上、下、横、一切处,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的舍心遍满整个世间而住。贤友,这被称为无量心解脱。”

“贤友,什么是无所有心解脱呢?”

“贤友,在此,比丘完全超越识无边处,具足安住于一无所有的无所有处。贤友,这被称为无所有心解脱。”

“贤友,什么是空心解脱呢?”

“贤友,在此,比丘到林中、树下或空屋里,这样省思:此无我或我所。贤友,这被称为空心解脱。”

“贤友,什么是无相心解脱呢?”

“贤友,在此,比丘不作意一切相,具足安住于无相心定。贤友,这被称为无相心解脱。贤友,这就是依此情况这些法意义不同且表达方式也不同。”

“贤友,依哪种情况这些法意义相同而表达方式不同呢?”

“贤友,贪是局限的制造者,瞋是局限的制造者,痴是局限的制造者。已断尽烦恼的比丘,它们已被舍弃,根已被截断,像被砍断的棕榈树桩一样,无法再生,未来不再生起。贤友,凡是无量心解脱,不动心解脱被宣称为它们的最佳。那个不动心解脱空于贪,空于瞋,空于痴。贤友,贪是障碍,瞋是障碍,痴是障碍。已断尽烦恼的比丘,它们已被舍弃,根已被截断,像被砍断的棕榈树桩一样,无法再生,未来不再生起。贤友,凡是无所有心解脱,不动心解脱被宣称为它们的最佳。那个不动心解脱空于贪,空于瞋,空于痴。贤友,贪是相的制造者,瞋是相的制造者,痴是相的制造者。已断尽烦恼的比丘,它们已被舍弃,根已被截断,像被砍断的棕榈树桩一样,无法再生,未来不再生起。贤友,凡是无相心解脱,不动心解脱被宣称为它们的最佳。那个不动心解脱空于贪,空于瞋,空于痴。贤友,这就是依此情况这些法意义相同而表达方式不同。”

舍利弗尊者如是说。大拘絺罗尊者心生欢喜,随喜舍利弗尊者所说。

大广释经第三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