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7经 衣布譬喻经
我听闻如下: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在那儿,世尊对比丘们说:“比丘们!”
比丘们回答世尊:“世尊!”
世尊这么说:
“比丘们,譬如一块脏污、沾满垢秽的布,染匠无论用什么染料——蓝色、黄色、红色或深红色——染它,它的颜色都会不纯净、不鲜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块布不干净。同样地,比丘们,当心被污染时,就会有恶趣的期望。比丘们,譬如一块干净、纯白的布,染匠无论用什么染料——蓝色、黄色、红色或深红色——染它,它的颜色都会纯净、鲜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块布干净。同样地,比丘们,当心没有被污染时,就会有善趣的期望。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心的污染呢?贪欲与不平等的贪婪是心的污染,嗔恚是心的污染,愤怒是心的污染,怀恨是心的污染,轻蔑是心的污染,嫉妒是心的污染,吝啬是心的污染,虚伪是心的污染,欺诈是心的污染,顽固是心的污染,竞争是心的污染,慢是心的污染,过慢是心的污染,放逸是心的污染。
“比丘们,那个比丘‘贪欲与不平等的贪婪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贪欲与不平等的贪婪这种心的污染;‘嗔恚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嗔恚这种心的污染;‘愤怒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愤怒这种心的污染;‘怀恨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怀恨这种心的污染;‘轻蔑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轻蔑这种心的污染;‘嫉妒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嫉妒这种心的污染;‘吝啬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吝啬这种心的污染;‘虚伪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虚伪这种心的污染;‘欺诈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欺诈这种心的污染;‘顽固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顽固这种心的污染;‘竞争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竞争这种心的污染;‘慢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慢这种心的污染;‘过慢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过慢这种心的污染;‘放逸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就断除放逸这种心的污染。
“比丘们,当一个比丘‘贪欲与不平等的贪婪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嗔恚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愤怒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怀恨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轻蔑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嫉妒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吝啬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虚伪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欺诈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顽固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竞争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慢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过慢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放逸是心的污染’——这样知道后,这种心的污染被舍弃、吐出、去除、舍离。
“他具足对佛陀的不坏净信——‘那位世尊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他具足对法的不坏净信——‘法是世尊善说、现见、即时、来此、引导、智者各自证知’;他具足对僧伽的不坏净信——‘世尊的声闻僧伽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如理行道者、和敬行道者,即四双八辈人。这世尊的声闻僧伽是应受供养者、应受招待者、应受布施者、应受合掌者,是世间无上福田’。
“他如法地舍弃、吐出、去除、舍离了(这些污染),他‘具足对佛陀的不坏净信’——这样获得了义味,获得了法味,获得了与法相应的喜悦。喜悦者会生起喜,心生喜者身体轻安,身体轻安者感受乐,心乐者会得定;‘具足对法…对僧伽的不坏净信’——这样获得了义味,获得了法味,获得了与法相应的喜悦;喜悦者会生起喜,心生喜者身体轻安,身体轻安者感受乐,心乐者会得定。‘我如法地舍弃、吐出、去除、舍离了(这些污染)’——这样获得了义味,获得了法味,获得了与法相应的喜悦;喜悦者会生起喜,心生喜者身体轻安,身体轻安者感受乐,心乐者会得定。
“比丘们,像这样的比丘,具有这样的戒、这样的法、这样的慧,即使他吃的是有杂色斑点的粳米饭,有多种汤汁,多种调料,那也不会成为他的障碍。比丘们,譬如一块脏污、沾满垢秽的布,遇到清澈的水就会变得干净、纯白;或者黄金遇到火炉就会变得干净、纯白。同样地,比丘们,像这样的比丘,具有这样的戒、这样的法、这样的慧,即使他吃的是有杂色斑点的粳米饭,有多种汤汁,多种调料,那也不会成为他的障碍。
“他以慈俱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遍满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方向。就这样,在上方、下方、横向,在任何地方,他都以广大、甚深、无量、无怨、无害的慈俱心遍满一切世间而住;以悲俱心…以喜俱心…以舍俱心遍满一个方向而住,同样遍满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方向。就这样,在上方、下方、横向,在任何地方,他都以广大、甚深、无量、无怨、无害的舍俱心遍满一切世间而住。
“他知道:‘有这个,有劣等的,有殊胜的,对此想,有更上的出离。’当他这样知道、这样见到时,他的心从欲漏中解脱,从有漏中解脱,从无明漏中解脱。解脱时,他知道自己已解脱。他知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后有。’比丘们,这被称为‘以内在沐浴的比丘’。”
那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坐在离世尊不远的地方。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对世尊说:“乔达摩尊者是否去巴胡迦河沐浴?”
“婆罗门,巴胡迦河有什么用?巴胡迦河能做什么?”
“乔达摩尊者,巴胡迦河是世人认为的圣地,巴胡迦河是世人认为的福地,在巴胡迦河里,许多人可以洗去所犯的恶业。”
于是,世尊以偈语对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说:
“巴胡迦河,阿底迦河,乃至孙陀利迦河,
萨拉斯瓦蒂河,普拉亚迦河,还有巴胡摩蒂河。
愚痴之人即使经常跳入其中,若行恶业,也无法清净。
孙陀利迦河能做什么?普拉亚迦河能做什么?巴胡迦河能做什么?
它们不能洗净作恶的、怀恨的人。
真正清净的人,时时都是吉祥日,时时都是布萨日;
清净、行清净业的人,时时都能圆满其誓愿。
婆罗门,就在此地沐浴吧,对一切众生修习安稳。
如果你不说妄语,如果你不杀生;
如果你不取不与,有信而不吝啬。
你去伽耶又能做什么?你的水井就是伽耶。”
听了这话,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对世尊说:“太好了,乔达摩尊者!太好了,乔达摩尊者!乔达摩尊者,就好像把倒扣的扶正,把隐藏的显露,为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持灯,让有眼者能看见事物一样;同样地,乔达摩尊者以各种方法阐明了法。我归依乔达摩尊者,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伽。我愿在乔达摩尊者座下出家,愿受具足戒。”
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在世尊座下得以出家,得以受具足戒。不久,具寿婆罗堕阇独居,不放逸,精勤,自我策励,不久即于现法中,亲自以神通证知,进入并安住于那无上梵行之究竟,为了这个目的,善男子们从在家出家而无家。他知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后有。”具寿婆罗堕阇成为一位阿罗汉。
衣布譬喻经第七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