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2 一切烦恼经
我曾这样听闻,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在那儿,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应道:“世尊!”佛陀说:“比丘们,我将为你们宣说灭尽一切烦恼的修行之法。你们仔细听,用心思考,我将要说。”比丘们应道:“是的,世尊!”佛陀于是说:
“比丘们,我宣说烦恼的灭尽,是对于知者、见者而言,而非对于不知者、不见者。比丘们,对于什么样的人,知者、见者,我宣说烦恼的灭尽呢?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比丘们,对于不如理作意的人,未生起的烦恼会生起,已生起的烦恼会增长;比丘们,对于如理作意的人,未生起的烦恼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烦恼会灭除。
“比丘们,有些烦恼通过见来断除,有些烦恼通过律仪来断除,有些烦恼通过受用来断除,有些烦恼通过忍耐来断除,有些烦恼通过回避来断除,有些烦恼通过遣除来断除,有些烦恼通过修习来断除。
“比丘们,哪些烦恼通过见来断除呢?比丘们,在此,未曾听闻的凡夫,未曾见过圣者,不熟悉圣法,未曾受过圣法训练;未曾见过善人,不熟悉善法,未曾受过善法训练——他不知道应作意法,也不知道不应作意法。他不知道应作意法,不知道不应作意法,于是他作意那些不应作意的法,不作意那些应作意的法。
“比丘们,哪些法是不应作意的,而他却作意了呢?比丘们,作意这些法,未生起的欲漏会生起,已生起的欲漏会增长;未生起的有漏会生起,已生起的有漏会增长;未生起的无明漏会生起,已生起的无明漏会增长——这些法是不应作意的,而他却作意了。
“比丘们,哪些法是应作意的,而他却不作意呢?比丘们,作意这些法,未生起的欲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欲漏会灭除;未生起的有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有漏会灭除;未生起的无明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无明漏会灭除——这些法是应作意的,而他却不作意。
“由于他作意不应作意的法,不作意应作意的法,因此未生起的烦恼会生起,已生起的烦恼会增长。
“他这样不如理作意:‘我过去世存在吗?我过去世不存在吗?我过去世是什么?我过去世是怎样?我过去世变成什么了?’或者:‘我未来世存在吗?我未来世不存在吗?我未来世是什么?我未来世是怎样?我未来世会变成什么?’或者,现在面对今生,他对自身生起疑问:‘我存在吗?我不存在吗?我是什么?我是怎样?这个众生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去?’
“他这样不如理作意,六种邪见中的一种邪见会生起:‘我有我’的真实不变见会生起;或者‘我无我’的真实不变见会生起;或者‘我以我来认知我’的真实不变见会生起;或者‘我以非我来认知我’的真实不变见会起;或者‘我以非我来认知非我’的真实不变见会生起;或者他甚至会有这样的邪见:‘我的这个识,这个能言能觉的识,处处感受善恶业的果报,我的这个识是常恒的,坚固的,永恒的,不变的,将永远保持不变。’比丘们,这被称为见网,见林,见荒,见挠,见挣扎,见缚。比丘们,被见缚所束缚的未曾听闻的凡夫,不从生、老、死、忧、悲、苦、恼、绝望中解脱;我宣说,他不从苦中解脱。
“比丘们,然而,已曾听闻的圣弟子,曾见过圣者,熟悉圣法,受过圣法训练;曾见过善人,熟悉善法,受过善法训练——他知道应作意法,也知道不应作意法。他知道应作意法,知道不应作意法,于是他不作意那些不应作意的法,作意那些应作意的法。
“比丘们,哪些法是不应作意的,而他却不作意呢?比丘们,作意这些法,未生起的欲漏会生起,已生起的欲漏会增长;未生起的有漏会生起,已生起的有漏会增长;未生起的无明漏会生起,已生起的无明漏会增长——这些法是不应作意的,而他却不作意。
“比丘们,哪些法是应作意的,而他却作意了呢?比丘们,作意这些法,未生起的欲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欲漏会灭除;未生起的有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有漏会灭除;未生起的无明漏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无明漏会灭除——这些法是应作意的,而他却作意了。
“由于他不如理作意那些不应作意的法,如理作意那些应作意的法,因此未生起的烦恼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烦恼会灭除。
“他如理作意:‘这是苦’;他如理作意:‘这是苦的集起’;他如理作意:‘这是苦的灭尽’;他如理作意:‘这是趣向苦灭的途径’。他这样如理作意,三种束缚便会断除:萨迦耶见(身见),疑,戒禁取。比丘们,这些烦恼被称为通过见来断除。
“比丘们,哪些烦恼通过律仪来断除呢?比丘们,在此,比丘如理省察,以眼根律仪而住。如果他不住于眼根律仪,烦恼、恼害和热恼会生起,然而,如果他住于眼根律仪,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就不会生起。他如理省察,以耳根律仪而住……(略)……以鼻根律仪而住……(略)……以舌根律仪而住……(略)……以身根律仪而住……(略)……以意根律仪而住。比丘们,如果他不住于意根律仪,烦恼、恼害和热恼会生起,然而,如果他住于意根律仪,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就不会生起。
“比丘们,如果他不住于律仪,烦恼、恼害和热恼会生起,然而,如果他住于律仪,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就不会生起。比丘们,这些烦恼被称为通过律仪来断除。
“比丘们,哪些烦恼通过受用来断除呢?比丘们,在此,比丘如理省察,受用袈裟——‘仅仅是为了抵御寒冷,抵御酷热,抵御蚊虫、风、日晒、爬虫的接触,仅仅是为了遮蔽羞部。’
“他如理省察,受用食物——‘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奢华,不是为了装饰,不是为了庄严,仅仅是为了维持这个身体的存在和持续,为了终止对身体的伤害,为了护持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有的感受,不生起新的感受,我将得以维持生计,且无过失,并能安乐地居住。’
“他如理省察,受用住处——‘仅仅是为了抵御寒冷,抵御酷热,抵御蚊虫、风、日晒、爬虫的接触,仅仅是为了消除季节的危害,为了享受独处。’
“他如理省察,受用医药资具——‘仅仅是为了消除已生起的病痛,为了达到无病的最高境界。’
“比丘们,如果他不受用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会生起,然而,如果他受用这些,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就不会生起。比丘们,这些烦恼被称为通过受用来断除。
“比丘们,哪些烦恼通过忍耐来断除呢?比丘们,在此,比丘如理省察,能忍受寒冷、酷热、饥饿、口渴。他能忍受蚊虫、风、日晒、爬虫的接触,能忍受恶言、不顺耳的言语,能忍受已生起的身体上剧烈的、粗糙的、尖锐的、苦涩的、不愉快的、不合意的、可能夺命的痛苦感受。
“比丘们,如果他不能忍受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会生起,然而,如果他能忍受这些,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就不会生起。比丘们,这些烦恼被称为通过忍耐来断除。
“比丘们,哪些烦恼通过回避来断除呢?比丘们,在此,比丘如理省察,回避凶猛的象,回避凶猛的马,回避凶猛的牛,回避凶猛的狗,回避蛇、树桩、荆棘丛,回避深渊、悬崖、臭水沟、污秽处。当他坐在不适宜的座位上,走在不适宜的处所,或与恶友交往时,有智慧的同修可能会因此批评他陷入恶处。他如理省察,回避那些不适宜的座位,不适宜的处所,和那些恶友。
“比丘们,如果他不能回避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会生起,然而,如果他能回避这些,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就不会生起。比丘们,这些烦恼被称为通过回避来断除。
“比丘们,哪些烦恼通过遣除来断除呢?比丘们,在此,比丘如理省察,不容忍已生起的欲念,而是舍弃,遣除,消除,令其消逝;对已生起的瞋恚念……(略)……对已生起的伤害念……(略)……对已生起的各种恶不善法,不容忍,而是舍弃,遣除,消除,令其消逝。
“比丘们,如果他不能遣除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会生起,然而,如果他能遣除这些,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就不会生起。比丘们,这些烦恼被称为通过遣除来断除。
“比丘们,哪些烦恼通过修习来断除呢?比丘们,在此,比丘如理省察,修习念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趣向舍弃;如理省察,修习择法觉支……(略)……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依于离,依于无欲,依于灭,趣向舍弃。
“比丘们,如果他不能修习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会生起,然而,如果他能修习这些,这些烦恼、恼害和热恼就不会生起。比丘们,这些烦恼被称为通过修习来断除。
“比丘们,当一位比丘,那些应通过见断除的烦恼已经通过见断除,那些应通过律仪断除的烦恼已经通过律仪断除,那些应通过受用断除的烦恼已经通过受用断除,那些应通过忍耐断除的烦恼已经通过忍耐断除,那些应通过回避断除的烦恼已经通过回避断除,那些应通过遣除断除的烦恼已经通过遣除断除,那些应通过修习断除的烦恼已经通过修习断除——比丘们,这个人被称为‘住于一切烦恼的律仪,已断除渴爱,已解开束缚,已正确通达我慢,已究竟苦的尽头’。”
佛陀如此说道。比丘们心生欢喜,对佛陀所说表示随喜。
一切烦恼经第二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