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8经 那罗迦巴那经
我曾这样听闻——一时,世尊住在憍萨罗国那罗迦巴那的婆罗树林中。那时,许多知名、著名的善男子,因信而舍家为无家者,出家为僧,即尊者阿那律、尊者跋提、尊者吉弥罗、尊者跋古、尊者憍陈如、尊者离婆多、尊者阿难,以及其他许多知名、著名的善男子。那时,世尊被比丘僧团围绕,露天而坐。于是世尊就这些善男子对比丘们说道:“诸比丘,那些善男子为我而信,舍家为无家者而出家,诸比丘,他们是否乐于梵行?”当这样说时,比丘们都沉默了。世尊第二次就这些善男子对比丘们说道:“诸比丘,那些善男子为我而信,舍家为无家者而出家,诸比丘,他们是否乐于梵行?”比丘们第二次也沉默了。世尊第三次就这些善男子对比丘们说道:“诸比丘,那些善男子为我而信,舍家为无家者而出家,诸比丘,他们是否乐于梵行?”比丘们第三次也沉默了。
于是世尊心想:“我不如直接问问那些善男子。”于是世尊就对尊者阿那律说:“阿那律,你们是否乐于梵行?”“是的,世尊,我们乐于梵行。”“善哉,善哉,阿那律!阿那律,你们善男子因信而舍家为无家者而出家,乐于梵行,这确实与你们相称。阿那律,你们拥有美好的青春,正值初年,发色乌黑,本可以享受欲乐,而你们阿那律,却拥有美好的青春,正值初年,发色乌黑,舍家为无家者而出家。你们阿那律出家,既不是因为被国王所逼,也不是因为被盗贼所逼,也不是因为债务,也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因为生计困难。而是因为‘我被生、老、死、忧、悲、苦、恼、绝望所困扰,被苦所困,被苦所缠;愿此纯粹的苦蕴能够止息’——阿那律,你们难道不是因这样的信仰而舍家为无家者而出家的吗?”“是的,世尊。”“阿那律,一个这样出家的善男子应该怎么做呢?阿那律,如果他没有获得离欲、离不善法所生的喜乐,或比这更寂静的乐,那么贪欲就会占据他的心,瞋恚也会占据他的心,昏沉睡眠也会占据他的心,掉举恶作也会占据他的心,疑也会占据他的心,不乐也会占据他的心,怠惰也会占据他的心。阿那律,他没有获得离欲、离不善法所生的喜乐,或比这更寂静的乐。
如果阿那律,他获得离欲、离不善法所生的喜乐,或比这更寂静的乐,那么贪欲就不会占据他的心,瞋恚也不会占据他的心,昏沉睡眠也不会占据他的心,掉举恶作也不会占据他的心,疑也不会占据他的心,不乐也不会占据他的心,怠惰也不会占据他的心。阿那律,他获得离欲、离不善法所生的喜乐,或比这更寂静的乐。”
“阿那律,你们对我有什么想法:‘世尊那些杂染的、会导致来生的、有痛苦的、痛苦的果报的、将来会引起生老死的漏(烦恼),尚未断除;因此如来有所选择地受用,有所选择地忍受,有所选择地避开,有所选择地去除’吗?”“世尊,我们对世尊没有这样的想法:‘世尊那些杂染的、会导致来生的、有痛苦的、痛苦的果报的、将来会引起生老死的漏,尚未断除;因此如来有所选择地受用,有所选择地忍受,有所选择地避开,有所选择地去除。’世尊,我们对世尊有这样的想法:‘世尊那些杂染的、会导致来生的、有痛苦的、痛苦的果报的、将来会引起生老死的漏,已经断除;因此如来有所选择地受用,有所选择地忍受,有所选择地避开,有所选择地去除。’”
“善哉,善哉,阿那律!阿那律,如来那些杂染的、会导致来生的、有痛苦的、痛苦的果报的、将来会引起生老死的漏,已经断除,根已被切断,像被砍倒的棕榈树,不复存在,将来不可能再生。阿那律,就像棕榈树被砍去树顶后,不能再重新生长一样;同样地,阿那律,如来那些杂染的、会导致来生的、有痛苦的、痛苦的果报的、将来会引起生老死的漏,已经断除,根已被切断,像被砍倒的棕榈树,不复存在,将来不可能再生;因此如来有所选择地受用,有所选择地忍受,有所选择地避开,有所选择地去除。”
“阿那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如来在宣说那些已故弟子的投生处时——‘某某人投生在某处;某某人投生在某处’——是看到了什么利益呢?”“世尊,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引导,以世尊为归依。善哉,世尊,愿世尊自己来阐明此话的含义。比丘们听了世尊的教导就会受持。”“阿那律,如来宣说那些已故弟子的投生处——‘某某人投生在某处,某某人投生在某处’——并不是为了欺骗大众,也不是为了讨好大众,也不是为了获得利养、恭敬和名誉,也不是为了‘让人们这样认识我’。阿那律,确实有一些善男子,他们有深厚的信仰,有巨大的喜悦。他们听了这些,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对于他们来说,将长久地带来利益和安乐。”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比丘听闻:‘某某比丘去世了;他已被世尊宣说——已证知而安住。’这位尊者他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尊者是如此持戒,那位尊者是如此精进,那位尊者是如此有智慧,那位尊者是如此修行,那位尊者是如此解脱。’他回忆起那位尊者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比丘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比丘听闻:‘某某比丘去世了;他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五下分结的断尽,是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从那个世界返回。’这位尊者他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尊者是如此持戒……那位尊者是如此智慧……那位尊者是如此修行……那位尊者是如此解脱。’他回忆起那位尊者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比丘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比丘听闻:‘某某比丘去世了;他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三结的断尽,以及贪瞋痴的减弱,是一来者,只再来此世间一次,就将使苦止息。’这位尊者他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尊者是如此持戒……那位尊者是如此智慧……那位尊者是如此修行……那位尊者是如此解脱。’他回忆起那位尊者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比丘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比丘听闻:‘某某比丘去世了;他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三结的断尽,是入流者,不再堕落,确定趣向正觉。’这位尊者他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尊者是如此持戒……那位尊者是如此智慧……那位尊者是如此修行……那位尊者是如此解脱。’他回忆起那位尊者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比丘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比丘尼听闻:‘某某比丘尼去世了;她已被世尊宣说——已证知而安住。’这位姐妹她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姐妹是如此持戒,那位姐妹是如此精进,那位姐妹是如此有智慧,那位姐妹是如此修行,那位姐妹是如此解脱。’她回忆起那位姐妹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比丘尼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比丘尼听闻:‘某某比丘尼去世了;她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五下分结的断尽,是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从那个世界返回。’这位姐妹她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姐妹是如此持戒……那位姐妹是如此智慧……那位姐妹是如此修行……那位姐妹是如此解脱。’她回忆起那位姐妹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比丘尼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比丘尼听闻:‘某某比丘尼去世了;她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三结的断尽,以及贪瞋痴的减弱,是一来者,只再来此世间一次,就将使苦止息。’这位姐妹她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姐妹是如此持戒……那位姐妹是如此智慧……那位姐妹是如此修行……那位姐妹是如此解脱。’她回忆起那位姐妹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比丘尼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比丘尼听闻:‘某某比丘尼去世了;她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三结的断尽,是入流者,不再堕落,确定趣向正觉。’这位姐妹她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姐妹是如此持戒……那位姐妹是如此智慧……那位姐妹是如此修行……那位姐妹是如此解脱。’她回忆起那位姐妹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比丘尼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优婆塞听闻:‘某某优婆塞去世了;他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五下分结的断尽,是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从那个世界返回。’这位尊者他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尊者是如此持戒,那位尊者是如此精进,那位尊者是如此有智慧,那位尊者是如此修行,那位尊者是如此解脱。’他回忆起那位尊者的信心、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优婆塞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优婆塞听闻:‘某某优婆塞去世了;他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三结的断尽,以及贪瞋痴的减弱,是一来者,只再来此世间一次,就将使苦止息。’这位尊者他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尊者是如此持戒……那位尊者是如此智慧……那位尊者是如此修行……那位尊者是如此解脱。’他回忆起那位尊者的信心、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优婆塞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优婆塞听闻:‘某某优婆塞去世了;他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三结的断尽,是入流者,不再堕落,确定趣向正觉。’这位尊者他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尊者是如此持戒……那位尊者是如此智慧……那位尊者是如此修行……那位尊者是如此解脱。’他回忆起那位尊者的信心、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优婆塞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优婆夷听闻:‘某某优婆夷去世了;她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五下分结的断尽,是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从那个世界返回。’这位姐妹她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姐妹是如此持戒……那位姐妹是如此智慧……那位姐妹是如此修行……那位姐妹是如此解脱。’她回忆起那位姐妹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优婆夷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优婆夷听闻:‘某某优婆夷去世了;她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三结的断尽,以及贪瞋痴的减弱,是一来者,只再来此世间一次,就将使苦止息。’这位姐妹她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姐妹是如此持戒……那位姐妹是如此智慧……那位姐妹是如此修行……那位姐妹是如此解脱。’她回忆起那位姐妹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优婆夷就能安乐地住着。
阿那律,在这里,一个优婆夷听闻:‘某某优婆夷去世了;她已被世尊宣说——由于三结的断尽,是入流者,不再堕落,确定趣向正觉。’这位姐妹她自己曾见过,或曾听闻——‘那位姐妹是如此持戒,那位姐妹是如此精进,那位姐妹是如此有智慧,那位姐妹是如此修行,那位姐妹是如此解脱。’她回忆起那位姐妹的信心、戒德、多闻、施舍和智慧,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样优婆夷就能安乐地住着。
“因此,阿那律,如来宣说那些已故弟子的投生处——‘某某人投生在某处,某某人投生在某处’——并不是为了欺骗大众,也不是为了讨好大众,也不是为了获得利养、恭敬和名誉,也不是为了‘让人们这样认识我’。阿那律,确实有一些善男子,他们有深厚的信仰,有巨大的喜悦。他们听了这些,就会将心投入到那个目标上。阿那律,这对于他们来说,将长久地带来利益和安乐。”
世尊如是说。尊者阿那律心悦,欢喜世尊所说。
那罗迦巴那经第八终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