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60经 不谬经

中部60经 不谬经

我曾这样听闻:

有一次,世尊与大比丘僧团一同在拘萨罗国游行,抵达了拘萨罗人的婆罗门村落名叫娑罗。娑罗的婆罗门居士们听闻:“乔达摩沙门,释迦子,从释迦族出家,与大比丘僧团一同在拘萨罗国游行,已抵达娑罗。关于乔达摩尊者,如此美好的名声远扬:‘那位世尊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陀、世尊。’他自己彻知、作证此世间、天界、魔界、梵天界、沙门婆罗门众及天人众,并加以宣说。他宣说初善、中善、后善,义理具足、文句具足的法,开示完全圆满、清净的梵行。善哉,瞻仰这样的阿罗汉。”于是,娑罗的婆罗门居士们前往世尊处;抵达后,有的向世尊问候,然后坐在一旁。有的与世尊互相问候,说了一些友善、可意的话语后,坐在一旁。有的向世尊合掌,然后坐在一旁。有的在世尊面前说出自己的姓名和氏族,然后坐在一旁。有的默默地坐在一旁。

世尊对坐在一旁的娑罗婆罗门居士们说:“居士们,你们可有任何一位合意的导师,使你们生起有理智的信仰呢?”“尊者,我们没有任何一位合意的导师,使我们生起有理智的信仰。”“居士们,既然你们没有合意的导师,那么应当奉行此不谬之法。居士们,不谬之法,圆满奉行,将对你们长久地带来利益与安乐。居士们,什么是‘不谬之法’呢?”

“居士们,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没有布施,没有祭祀,没有献供;没有善恶业的果报;没有此世间,没有他世间;没有母亲,没有父亲;没有化生众生;世间上没有正行、正向的沙门、婆罗门,他们自己彻知、作证此世间与他世间,并加以宣说。’居士们,对于这些沙门、婆罗门,又有一些沙门、婆罗门持直接相反的见解,说这样的话:‘有布施,有祭祀,有献供;有善恶业的果报;有此世间,有他世间;有母亲,有父亲;有化生众生;世间上有正行、正向的沙门、婆罗门,他们自己彻知、作证此世间与他世间,并加以宣说。’你们怎么认为呢,居士们?这些沙门、婆罗门是不是彼此直接相反的言论呢?”“是的,尊者。”

“居士们,在此,那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没有布施,没有祭祀……他们自己彻知、作证此世间与他世间,并加以宣说。’他们所期望的是:舍弃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这三种善法,奉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这三种不善法。这是什么原因?这些沙门、婆罗门看不到不善法的过患、缺点和染污,看不到善法中出离的利益和清净的一面。本来有他世间,他却有‘没有他世间’的见解;这是他的邪见。本来有他世间,他却思惟‘没有他世间’;这是他的邪思惟。本来有他世间,他却说出‘没有他世间’的话语;这是他的邪语。本来有他世间,他却说‘没有他世间’;这与那些了知他世间的阿罗汉相违背。本来有他世间,他却对他人宣说‘没有他世间’;这是他的非正法宣说。由于这种非正法宣说,他自我赞叹,贬低他人。因此,他先前的好品德已舍弃,坏品德已现前——这邪见、邪思惟、邪语、与圣者相违背、非正法宣说、自我赞叹、贬低他人。由此,他有许多恶不善法,以邪见为缘。

“居士们,在此,一位有智慧的人这样思惟:‘如果真的没有他世间,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获得安乐;如果真的有他世间,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堕入恶趣、恶道、地狱。即使没有他世间,愿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但这位尊贵的人在现世中,也会被有智慧的人所责备——这是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一个邪见者,一个否定业报者。’如果真的有他世间,那么这位尊贵的人在两方面都会遭受失败——既在现世中被有智慧的人所责备,又在死后堕入恶趣、恶道、地狱。因此,这种不谬之法,其奉行不当,只偏向一方,舍弃了善法。

“居士们,在此,那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有布施……他们自己彻知、作证此世间与他世间,并加以宣说。’他们所期望的是:舍弃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这三种不善法,奉行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这三种善法。这是什么原因?这些沙门、婆罗门看到不善法的过患、缺点和染污,看到善法中出离的利益和清净的一面。本来有他世间,他却有‘有他世间’的见解;这是他的正见。本来有他世间,他却思惟‘有他世间’;这是他的正思惟。本来有他世间,他却说出‘有他世间’的话语;这是他的正语。本来有他世间,他却说‘有他世间’;这与那些了知他世间的阿罗汉不相违背。本来有他世间,他却对他人宣说‘有他世间’;这是他的正法宣说。由于这种正法宣说,他既不自我赞叹,也不贬低他人。因此,他先前的坏品德已舍弃,好品德已现前——这正见、正思惟、正语、与圣者不相违背、正法宣说、不自我赞叹、不贬低他人。由此,他有许多善法,以正见为缘。

“居士们,在此,一位有智慧的人这样思惟:‘如果真的有他世间,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投生善趣、天界。即使没有他世间,愿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但这位尊贵的人在现世中,也会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这是一个持戒的人,一个正见者,一个肯定业报者。’如果真的有他世间,那么这位尊贵的人在两方面都会获得成功——既在现世中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又在死后投生善趣、天界。因此,这种不谬之法,其奉行得当,兼顾双方,舍弃了不善法。

“居士们,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杀戮、教人杀戮,砍伐、教人砍伐,烹煮、教人烹煮,悲伤、教人悲伤,疲劳、教人疲劳,颤抖、教人颤抖,杀害生命,不与而取,破门,抢劫,独霸房屋,在路上拦劫,侵犯他人妻子,说谎;做这些恶事并没有恶。即使有人用剃刀边缘的轮子,将此大地上的一切众生都变成一堆肉、一团肉,从那里也不会有恶,恶也不会到来。即使有人走向恒河南岸,杀戮、教人杀戮,砍伐、教人砍伐,烹煮、教人烹煮;从那里也不会有恶,恶也不会到来。即使有人走向恒河北岸,布施、教人布施,祭祀、教人祭祀;从那里也不会有功德,功德也不会到来。通过布施、自制、节制、说真话,也没有功德,功德也不会到来。’居士们,对于这些沙门、婆罗门,又有一些沙门、婆罗门持直接相反的见解。他们说:‘杀戮、教人杀戮,砍伐、教人砍伐,烹煮、教人烹煮,悲伤、教人悲伤,疲劳、教人疲劳,颤抖、教人颤抖,杀害生命,不与而取,破门,抢劫,独霸房屋,在路上拦劫,侵犯他人妻子,说谎;做这些恶事有恶。即使有人用剃刀边缘的轮子,将此大地上的一切众生都变成一堆肉、一团肉,从那里会有恶,恶会到来。即使有人走向恒河南岸,杀戮、教人杀戮,砍伐、教人砍伐,烹煮、教人烹煮;从那里会有恶,恶会到来。即使有人走向恒河北岸,布施、教人布施,祭祀、教人祭祀;从那里会有功德,功德会到来。通过布施、自制、节制、说真话,有功德,功德会到来。’你们怎么认为呢,居士们?这些沙门、婆罗门是不是彼此直接相反的言论呢?”“是的,尊者。”

“居士们,在此,那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杀戮、教人杀戮,砍伐、教人砍伐,烹煮、教人烹煮,悲伤、教人悲伤,疲劳、教人疲劳,颤抖、教人颤抖,杀害生命,不与而取,破门,抢劫,独霸房屋,在路上拦劫,侵犯他人妻子,说谎;做这些恶事并没有恶。即使有人用剃刀边缘的轮子,将此大地上的一切众生都变成一堆肉、一团肉,从那里也不会有恶,恶也不会到来。即使有人走向恒河南岸,杀戮、教人杀戮……通过布施、自制、节制、说真话,也没有功德,功德也不会到来。’他们所期望的是:舍弃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这三种善法,奉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这三种不善法。这是什么原因?这些沙门、婆罗门看不到不善法的过患、缺点和染污,看不到善法中出离的利益和清净的一面。本来有业果,他却有‘没有业果’的见解;这是他的邪见。本来有业果,他却思惟‘没有业果’;这是他的邪思惟。本来有业果,他却说出‘没有业果’的话语;这是他的邪语。本来有业果,他却说‘没有业果’;这与那些信业果的阿罗汉相违背。本来有业果,他却对他人宣说‘没有业果’;这是他的非正法宣说。由于这种非正法宣说,他自我赞叹,贬低他人。因此,他先前的好品德已舍弃,坏品德已现前——这邪见、邪思惟、邪语、与圣者相违背、非正法宣说、自我赞叹、贬低他人。由此,他有许多恶不善法,以邪见为缘。

“居士们,在此,一位有智慧的人这样思惟:‘如果真的没有业果,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获得安乐;如果真的有业果,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堕入恶趣、恶道、地狱。即使没有业果,愿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但这位尊贵的人在现世中,也会被有智慧的人所责备——这是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一个邪见者,一个不信业果者。’如果真的有业果,那么这位尊贵的人在两方面都会遭受失败——既在现世中被有智慧的人所责备,又在死后堕入恶趣、恶道、地狱。因此,这种不谬之法,其奉行不当,只偏向一方,舍弃了善法。

“居士们,在此,那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杀戮、教人杀戮,砍伐、教人砍伐,烹煮、教人烹煮,悲伤、教人悲伤,疲劳、教人疲劳,颤抖、教人颤抖,杀害生命,不与而取,破门,抢劫,独霸房屋,在路上拦劫,侵犯他人妻子,说谎;做这些恶事有恶。即使有人用剃刀边缘的轮子,将此大地上的一切众生都变成一堆肉、一团肉,从那里会有恶,恶会到来。即使有人走向恒河南岸,杀戮、教人杀戮,砍伐、教人砍伐,烹煮、教人烹煮;从那里会有恶,恶会到来。即使有人走向恒河北岸,布施、教人布施,祭祀、教人祭祀;从那里会有功德,功德会到来。通过布施、自制、节制、说真话,有功德,功德会到来。’他们所期望的是:舍弃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这三种不善法,奉行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这三种善法。这是什么原因?这些沙门、婆罗门看到不善法的过患、缺点和染污,看到善法中出离的利益和清净的一面。本来有业果,他却有‘有业果’的见解;这是他的正见。本来有业果,他却思惟‘有业果’;这是他的正思惟。本来有业果,他却说出‘有业果’的话语;这是他的正语。本来有业果,他却说‘有业果’;这与那些信业果的阿罗汉不相违背。本来有业果,他却对他人宣说‘有业果’;这是他的正法宣说。由于这种正法宣说,他既不自我赞叹,也不贬低他人。因此,他先前的坏品德已舍弃,好品德已现前——这正见、正思惟、正语、与圣者不相违背、正法宣说、不自我赞叹、不贬低他人。由此,他有许多善法,以正见为缘。

“居士们,在此,一位有智慧的人这样思惟:‘如果真的有业果,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投生善趣、天界。即使没有业果,愿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但这位尊贵的人在现世中,也会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这是一个持戒的人,一个正见者,一个信业果者。’如果真的有业果,那么这位尊贵的人在两方面都会获得成功——既在现世中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又在死后投生善趣、天界。因此,这种不谬之法,其奉行得当,兼顾双方,舍弃了不善法。

“居士们,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众生没有污染的因,没有污染的缘;众生无因无缘地被污染。众生没有清净的因,没有清净的缘;众生无因无缘地清净。没有力量,没有精进,没有人的能力,没有人的努力;一切众生、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生命都无主宰、无力、无精进,受命运、机缘、本性所支配,在六种出身中感受苦乐。’居士们,对于这些沙门、婆罗门,又有一些沙门、婆罗门持直接相反的见解。他们说:‘众生有污染的因,有污染的缘;众生有因有缘地被污染。有清净的因,有清净的缘;众生有因有缘地清净。有力量,有精进,有人的能力,有人的努力;不是一切众生、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生命都无主宰、无力、无精进,受命运、机缘、本性所支配,在六种出身中感受苦乐。’你们怎么认为呢,居士们?这些沙门、婆罗门是不是彼此直接相反的言论呢?”“是的,尊者。”

“居士们,在此,那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众生没有污染的因,没有污染的缘;众生无因无缘地被污染。众生没有清净的因,没有清净的缘;众生无因无缘地清净。没有力量,没有精进,没有人的能力,没有人的努力;一切众生、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生命都无主宰、无力、无精进,受命运、机缘、本性所支配,在六种出身中感受苦乐。’他们所期望的是:舍弃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这三种善法,奉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这三种不善法。这是什么原因?这些沙门、婆罗门看不到不善法的过患、缺点和染污,看不到善法中出离的利益和清净的一面。本来有因,他却有‘没有因’的见解;这是他的邪见。本来有因,他却思惟‘没有因’;这是他的邪思惟。本来有因,他却说出‘没有因’的话语;这是他的邪语。本来有因,他却说‘没有因’;这与那些信因的阿罗汉相违背。本来有因,他却对他人宣说‘没有因’;这是他的非正法宣说。由于这种非正法宣说,他自我赞叹,贬低他人。因此,他先前的好品德已舍弃,坏品德已现前——这邪见、邪思惟、邪语、与圣者相违背、非正法宣说、自我赞叹、贬低他人。由此,他有许多恶不善法,以邪见为缘。

“居士们,在此,一位有智慧的人这样思惟:‘如果真的没有因,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获得安乐;如果真的有因,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堕入恶趣、恶道、地狱。即使没有因,愿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但这位尊贵的人在现世中,也会被有智慧的人所责备——这是一个品德败坏的人,一个邪见者,一个无因论者。’如果真的有因,那么这位尊贵的人在两方面都会遭受失败——既在现世中被有智慧的人所责备,又在死后堕入恶趣、恶道、地狱。因此,这种不谬之法,其奉行不当,只偏向一方,舍弃了善法。

“居士们,在此,那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众生有污染的因,有污染的缘;众生有因有缘地被污染。有清净的因,有清净的缘;众生有因有缘地清净。有力量,有精进,有人的能力,有人的努力;不是一切众生、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生命都无主宰、无力、无精进,受命运、机缘、本性所支配,在六种出身中感受苦乐。’他们所期望的是:舍弃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这三种不善法,奉行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这三种善法。这是什么原因?这些沙门、婆罗门看到不善法的过患、缺点和染污,看到善法中出离的利益和清净的一面。本来有因,他却有‘有因’的见解;这是他的正见。本来有因,他却思惟‘有因’;这是他的正思惟。本来有因,他却说出‘有因’的话语;这是他的正语。本来有因,他却说‘有因’;这与那些信因的阿罗汉不相违背。本来有因,他却对他人宣说‘有因’;这是他的正法宣说。由于这种正法宣说,他既不自我赞叹,也不贬低他人。因此,他先前的坏品德已舍弃,好品德已现前——这正见、正思惟、正语、与圣者不相违背、正法宣说、不自我赞叹、不贬低他人。由此,他有许多善法,以正见为缘。

“居士们,在此,一位有智慧的人这样思惟:‘如果真的有因,那么这位尊贵的人死后将会投生善趣、天界。即使没有因,愿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但这位尊贵的人在现世中,也会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这是一个持戒的人,一个正见者,一个有因论者。’如果真的有因,那么这位尊贵的人在两方面都会获得成功——既在现世中被有智慧的人所赞叹,又在死后投生善趣、天界。因此,这种不谬之法,其奉行得当,兼顾双方,舍弃了不善法。

“居士们,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无色界。’居士们,对于这些沙门、婆罗门,又有一些沙门、婆罗门持直接相反的见解。他们说:‘完全有无色界。’你们怎么认为呢,居士们?这些沙门、婆罗门是不是彼此直接相反的言论呢?”“是的,尊者。”“居士们,在此,一位有智慧的人这样思惟:‘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无色界”,这我未曾见到;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有无色界”,这我未曾了知。我既然不了解,不曾见到,如果一概而论地说:“唯此是真,其他都是空虚”,那对我来说是不合适的。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无色界”,如果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那么有可能,那些色身、意所成身的天神,我将无误地投生于那里。而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有无色界”,如果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那么有可能,那些无色身、想所成的天神,我将无误地投生于那里。但是,基于色法的取杖、取刀、争吵、争执、争议、摩擦、诽谤、妄语等现象是可见的。然而,在无色界中,这些完全不存在。’他这样思惟,只为厌离色,离欲,灭尽色而修行。

“居士们,有些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有之灭尽。’居士们,对于这些沙门、婆罗门,又有一些沙门、婆罗门持直接相反的见解。他们说:‘完全有有之灭尽。’你们怎么认为呢,居士们?这些沙门、婆罗门是不是彼此直接相反的言论呢?”“是的,尊者。”“居士们,在此,一位有智慧的人这样思惟:‘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有之灭尽”,这我未曾见到;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有有之灭尽”,这我未曾了知。我既然不了解,不曾见到,如果一概而论地说:“唯此是真,其他都是空虚”,那对我来说是不合适的。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有之灭尽”,如果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那么有可能,那些无色身、想所成的天神,我将无误地投生于那里。而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有有之灭尽”,如果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所说的是真实,那么有可能,我将在现世中般涅槃。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有之灭尽”,他们的见解亲近于贪,亲近于系缚,亲近于喜悦,亲近于执著,亲近于攀取。而那些尊贵的沙门、婆罗门持这样的见解,说这样的话:“完全有有之灭尽”,他们的见解远离贪,远离系缚,远离喜悦,远离执著,远离攀取。’他这样思惟,只为厌离有,离欲,灭尽有而修行。

“居士们,世间有这四种人,真实存在。哪四种?居士们,在此,有些人自我折磨,致力自苦。居士们,在此,有些人折磨他人,致力苦他。居士们,在此,有些人既自我折磨,致力自苦,又折磨他人,致力苦他。居士们,在此,有些人既不自我折磨,不致力自苦,也不折磨他人,不致力苦他;他无自苦,无苦他,在现世中无饥渴,已寂灭,已清凉,感受安乐,住于梵天般的自己。

“居士们,什么是自我折磨、致力自苦的人呢?居士们,在此,有些人裸身,行为放荡,手不舔食……像这样,以种种方式致力身体的苦行折磨。居士们,这被称为自我折磨、致力自苦的人。

“居士们,什么是折磨他人、致力苦他的人呢?居士们,在此,有些人是屠羊者,是屠猪者……或者其他任何残忍的职业。居士们,这被称为折磨他人、致力苦他的人。

“居士们,什么是既自我折磨、致力自苦,又折磨他人、致力苦他的人呢?居士们,在此,有些人是受灌顶的国王……他们被棍棒威胁,被恐惧威胁,泪流满面,哭泣着做准备工作。居士们,这被称为既自我折磨、致力自苦,又折磨他人、致力苦他的人。

“居士们,什么是既不自我折磨,不致力自苦,也不折磨他人,不致力苦他;他无自苦,无苦他,在现世中无饥渴,已寂灭,已清凉,感受安乐,住于梵天般的自己的人呢?居士们,在此,如来出世于世间,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他舍弃这五盖,这心垢,这智慧的弱点,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进入并安住于初禅。寻伺止息,内在清净,心意专一,无寻无伺,定生喜乐,进入并安住于第二禅……第三禅……进入并安住于第四禅。

“他如此心已入定、清净、明晰、无垢、离诸烦恼、柔顺、堪任、安住不动,他将心导向宿命随念智。他忆念种种宿世,例如:一世、两世……他这样忆念种种宿世,包括特征和细节。他如此心已入定、清净、明晰、无垢、离诸烦恼、柔顺、堪任、安住不动,他将心导向众生生死智。他以清净超越人类的天眼,见到众生死亡、出生,劣者、胜者,美者、丑者,善趣者、恶趣者……他了知众生随业而行。他如此心已入定、清净、明晰、无垢、离诸烦恼、柔顺、堪任、安住不动,他将心导向漏尽智。他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导向漏尽的道’。他如此了知、如此见到时,心从欲漏解脱,心从有漏解脱,心从无明漏解脱。解脱时,他生起‘已解脱’之智。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此世。’居士们,这被称为既不自我折磨,不致力自苦,也不折磨他人,不致力苦他;他无自苦,无苦他,在现世中无饥渴,已寂灭,已清凉,感受安乐,住于梵天般的自己的人。”

听闻此言,娑罗的婆罗门居士们对世尊说:“殊胜啊,乔达摩尊者!殊胜啊,乔达摩尊者!乔达摩尊者,这就像扶正了倒下的东西,揭开了被遮蔽的,指明了迷路者的道路,在黑暗中持灯火,让有眼者能看到色法一样;乔达摩尊者以种种方式阐明了法。我们归依乔达摩尊者、法和比丘僧团。请乔达摩尊者接纳我们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直至命终,归依佛陀。”

   不谬经第十终。

   居士品第一终。

   其总摄:

   堪达拉、那伽罗、色哈瓦多,以及跋陀梨、寿迦仆。

   优波离、库库拉、阿婆耶,多受、不谬第十。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打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